第11章 五脏别论(第3页)

 老孙:这样咱身体才能健健康康,干啥都有劲儿。

 气口与五脏那些事儿

 小岳:(满脸笑意)嘿!您知道吗,中医里有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叫气口,这气口啊,可不简单,它和五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孙:(满脸好奇,凑上前)哟?这气口是什么?怎么个神奇法?快给大伙讲讲。

 小岳:(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您瞧,咱老祖宗黄帝就问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黄帝都纳闷,为啥这气口能成为五脏的“主心骨”呢?

 老孙:(挠挠头)是啊,为啥呢?这气口到底啥来头?

 小岳:(绘声绘色)岐伯就说了,“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意思就是,胃啊,那可是“水谷之海”,就像一个大仓库,装着咱们吃进去的各种食物,还是六腑的源头呢。咱们吃进去的酸甜苦辣咸,都先藏在胃里,胃再把这些营养转化成能滋养五脏的气。而气口呢,它属于手太阴肺经,您看啊,五脏六腑消化食物产生的各种“气味”,也就是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从胃这儿出来,最终在气口这个地方表现出变化。

 老孙:(惊讶地瞪大眼)啊?这么神奇,这气口就像个“显示器”,能显示五脏六腑的情况?

 小岳:(一拍扇子,兴奋地)没错!您看啊,医生把脉的时候,摸的就是气口这个地方。通过感受气口脉搏的跳动,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功能是不是正常。比如说,要是脾胃不好,消化功能差,气口的脉象可能就会比较虚弱、迟缓;要是肝气郁结,气口的脉象可能就会有点弦硬。这就好比气口是五脏六腑的“代言人”,把它们的状况都通过脉象告诉医生。

 老孙:(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怪不得中医把脉这么厉害。那这气口和鼻子还有啥关系呢?我看后面还提到了鼻子。

 小岳:(耐心解释)您看,岐伯还说,“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这就是说,咱们呼吸进去的各种气味,都要先进入心肺。要是心肺出了毛病,鼻子就会受影响。您看现在好多人感冒了,心肺功能受影响,鼻子就不通气,流鼻涕,这就是心肺的问题在鼻子上表现出来了。

 老孙:(感慨)这中医的理论太奇妙了,身体各个部分联系这么紧密。那医生看病的时候,除了看气口,还得注意啥呢?

 小岳:(认真地说)岐伯讲啦,“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这就是说,医生给人看病,得全面观察。要看看病人的大小便情况,这就是“察其下”,大小便的状态能反映身体内部的一些问题,比如便秘、腹泻,可能和脾胃、肠道有关。还要摸摸脉象,也就是看气口的脉象,这能了解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另外,还得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观其志意”,因为精神状态也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像有些人长期压力大、情绪不好,就容易生病。

 老孙:(好奇地问)那要是遇到些特殊的病人,医生该咋办呢?

 小岳:(无奈地摇头)岐伯也说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这意思是,要是有些人特别迷信鬼神,生病了就觉得是鬼神作祟,不相信医学,那医生就没法跟他讲真正的医学道理;还有些人特别害怕针灸、砭石这些治疗方法,医生也没办法跟他讲这些精妙的治疗手段;要是病人根本不愿意接受治疗,那这病肯定治不好,医生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老孙:(笑着对观众说)大家可别当这样的病人,要相信科学,配合医生治疗。

 小岳:(拱手)没错,希望大伙通过咱们讲的这些中医知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有个好身体,享受美好生活。

 老孙:(拱手)各位观众,今天就说到这儿啦,咱们下次接着聊。

 (两人鞠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