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问题(第2页)

 实在让人觉得可惜,这样宝贵的资源只能当作烧火材料处理了!

 不久,在齿轮发出的清脆咔哒声响中,一根根的甘蔗变成了无数的干瘪残渣,很快就被转移到早就准备好的熬煮区了。

 由于保密原因,熬煮工作的工人都由秦人担任。

 张帆并不担心自己的同胞们学会这个工艺,在他看来,在当前这种国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之下,即使有人试图参与其中,顶多不过是作为原料供应商出现而已。

 这是因为彼此所掌控资源量的巨大差异——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

 张帆确信,只要简单运用一下价格战策略,就能轻松击溃国内可能出现的竞争者。

 他一直认为,无论是糖还是食盐铁器一样,都是获利丰厚且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蒙毅不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心中暗忖,古人果然智谋深远,然而自己这样的“外来者”也并非愚钝。

 看似一切顺利,但他深知历史上种种隐秘——比如曾经的博浪沙刺秦事件,以及引发争议的东郡陨石案,不过是那平静表象下的冰山一角罢了。

 如果将那些背后的故事整理成案卷,估计会堆积如山。

 他故意让赵高与胡亥留在身边,就是想把潜藏的力量诱引出来。

 而从目前局势看来,似乎对方正盯着关押于皇陵中的胡亥。

 毕竟,自从返回咸阳之后,赵高已然散尽门客,紧闭大门,公开着书立说,以消除所有人的怀疑。

 他的行为可谓滴水不漏,既避免吸引不必要的目光,又能自保无虞。

 所谓明哲保身,不过如此。

 此时,蒙毅脑海中浮现某句名言:“斗争乐趣无穷!”他感到一股斗志涌上心头,随手拿起一卷竹简继续阅读。

 这是一份由子婴加急送来的文书,内容提到岭南已经榨出了一千五百斤蔗糖,正在大批量护送往咸阳。

 考虑到这些稀罕之物的珍贵,蒙毅决定拿其中五百斤奖励宗室及朝中重臣,剩下的部分则在咸阳公开售卖。

 价格方面自然要高一点,每斤定为两千元,如此既能彰显价值,又能让咸阳富户乐于消费——富贵之人素来只追求贵重之物。

 这一举措下来,除去分给宗室三成之外,还净余一百四十万钱进账!虽然略少于预期,可毕竟是头一年,尚属正常范畴。

 接下来便是处置押运的人力安排。

 据悉,随行队伍里包含一万精锐越兵壮丁,并有子婴与郦商亲自率领。

 此外还有许多越人妇孺和大量女隶相随。

 望着眼前记录的详细数字,蒙毅忍不住轻笑:有时候给予适当资源,总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至于后续计划,则是针对那些越族士兵家庭如何安置展开考虑。

 当初曾承诺让他们迁居到关中地区定居。

 而且这支部队忠心且擅长丛林战法,在他构想中,未来还可派遣这支队伍深入巴蜀边境驱逐躲藏的少数民族部落,补缴历年拖欠赋税。

 思考片刻后,他对具体落脚位置渐渐有了思路……

 ---

 沿着渭水流域,一座古墓矗立其间,此地乃先帝祖母夏太后的陵寝所在。

 因她非正室出身,并未归葬寿陵,而是单设陵区。

 然而随着后来设立的皇家园林范围扩大,普通百姓无法入驻,导致原本愿望——能够遥望子嗣夫婿的愿望难以实现。

 如今蒙毅决意代太祖完成遗愿,准备在这片旷地中迁移安置越军眷属。

 当然不能按照寻常农夫标准分配百亩肥田,但可以划分一部分闲置林地供其使用。

 毕竟越民不擅长农耕劳作,只需少许耕地足够自家食用即可。

 他灵机一动想到另一办法:不如令他们广植桑树,利用养蚕获利贴补日常生活。

 幼童皆能完成采集工作,所得蚕茧由朝廷统一回购,也算是间接带动经济发展了罢?

 蒙毅略作思索,将自己的想法书写在竹简之上,交待下属送往尚书审核处理,而后再次翻阅剩余公文。

 上郡方向传来捷报,近期盐湖战役告捷斩敌首二千余级!照规矩须得论功行赏大块田土……鉴于北方边疆广阔空置的土地甚多,这次新晋爵位者可选择将其封地划归到北部边塞地区——比如贺兰山东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