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一银甲小将来投靠

良久,贾诩开口:

 “明公的意思是在通过加封来提醒自己,并借此鞭策自身,不知臣是否领会正确?”

 听了贾诩的话,曹操朗声笑道:“知我者,文和也。”

 “没错,我正是这样想的。

 我打算加封寇封为大将军,不过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战略,不知道你等能否明白?”

 面对这一询问,程昱与贾诩纷纷摇头,装作不解。

 一旁的司马懿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丞相是否担心寇封会称王,因此打算通过封赏暂时稳定他的心态?”

 此言一出,曹操的眼中瞬时闪过不易察觉的杀意。

 尽管他不得不重用司马懿的才能,却又不得不对其小心提防。

 “仲达所说,深合我意。”

 接着,曹操继续分析:“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一方霸主,占据了四州之地。

 如果不出意外,交州很快也会归顺于他。”

 “这样一来,一旦控制了整个南方,成就超过战国时期吴、楚两国的寇封怎能没有称王的想法呢?”

 曹操这么做并非完全没道理。

 当前皇帝仍有其实用性,尤其是还有益州未被平定。

 若天下二分,这傀儡皇帝也就失去了作用。

 另一边,寇封班师返回江夏,刚一抵达,便迎来朝廷使者。

 他顾不上回家,即刻召集众人前往江夏大殿等待宦官宣读诏书。

 此时此刻,虽然天子的权威已经不再显着,但接受这封诏书仍是为了赢得更好的名声。

 天下局势明朗化,实际上只剩寇封与曹操之间的争斗,以及刘璋和张鲁作为变数。

 然而,寇封依然愿意接受来自朝廷的承认。

 寇封的仁义之举显然是真心为百姓着想。

 因此,给这位皇帝一些体面也并非没有道理,借此可以在道义上占得优势。

 比如未来曹操征讨寇封时,寇封可以反击说曹 ** 压皇帝,早已存有不忠之心。

 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就会更有说服力。

 在大殿之上,宦官在刘伯温的带领下并未让寇封跪地接旨,而是直截了当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征南将军寇封文武双全,平定了刘备、孙权的 ** ,此等功绩值得嘉奖。

 特此加封寇封为大将军,位居武将之首,并享有开设三府的权力,掌管天下兵马。”

 “更进一步,加封寇封为楚侯,其麾下官员将士由其自行任命,钦此!”

 听到这样的封赏,无论是寇封还是其他官员如诸葛亮、刘伯温和黄忠等人的表情瞬时凝重起来。

 然而很快他们的脸上便显现出狂喜之情。

 毕竟大将军一职地位仅低于皇帝,在整个武将体系中位列第一,手握所有兵力!

 此刻,即便是权倾一时的曹操也仅仅是丞相而已。

 从朝廷的角度看,文官与武官并无绝对高低之分——一位主管内政事务,而另一位则负责军事指挥。

 和平时期,由于手中掌控军队的大将军自然更具权威。

 然而,汉末乱世之下,这两个职位更像是名义上的区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