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实在不合常理(第2页)
因此那段时期,诸葛亮内心充满挣扎,同时也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疑惑。
现在不同了,庞统提供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声称与他联手支持寇封,提升荆襄学府在学界的地位,使之超越颍川学府。
这是一个体面的理由,使得诸葛亮得以摆脱尴尬,再度踏入政坛!整理完行装后,他对身旁的书童说道:
“你可以离开了,从现在起,我和士元将一同前去归顺寇封。
愿你此后事事如意!”
闻言,那小童遥遥对诸葛亮作了一揖,于是各奔东西。
行走在路上,庞统好奇地看着诸葛亮,说道:“你怎么这样不近人情呢?你都打算去投奔寇封了,留下这小孩陪你共享富贵不好吗?为什么要让他离开?”
听罢庞统的讽刺之言,诸葛亮只轻叹摇头,回应道:“这也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路径都不同,不应强行干涉。”
接着,两人驾车携书,向襄阳行进。
他们前往襄阳的原因在于,经过与庞统商量后,诸葛亮认为寇封很可能带领部队在襄阳露面。
因为寇封的目标就是要剿灭夏侯惇所统领的十万精锐。
这样一来,即使曹操声称其军队拥有百万之众实际却不过四五十万人,若南侵的话也将大大减少兵力优势。
“你真的相信,寇封会有这么大的胆量带着军队直奔襄阳?还有如此坚定的信心以为蒯越必定会助寇封并联手行动吗?”
闻诸葛亮此问,庞统微微笑起答曰:“我知汝善于民政,主张行事规整,避免风险,然吾生性喜欢冒险。”
“通过审视自初次相遇至今寇封所有的征战历史发现,他往往以冒险着称,故吾决意向其效力。”
“因而我相信,假使我是寇封,定会亲自带领兵队向北进军,先摧毁夏侯惇的防线!”
听完庞统的慷慨陈词,诸葛亮再次摇头表示不以为然:
“你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不过也恰恰是你当初不愿与我对立的主要原因——不仅仅他身边已经有了不少智谋之士,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和我并不相合。”
“我更倾向服务于一位较为保守谨慎的主公,而不是像寇封那样敢于冒险的人。”
庞统自然理解孔明的想法,并没有点破这一点:“孔明,过于慎重有时也会错失许多良机,若非寇封敢于承担风险,他也早被刘备所杀。”
“现在再纠结于此也没意义,既然已经跟随了我这条‘船’,我们就一起来考虑如何应对那十万曹兵。”
“这将是我们的第一场为寇封立功之战,必须计划得周全才行!”
见庞统如此坚持,诸葛亮不禁苦笑着回应:
“你真是不讲道理,为什么总认为出谋策划是我的职责,而不是你自己想办法?”
两人在互相调笑间,很快便到达了襄阳城门外,但是却遭到荆州士兵的阻拦。
见到此情此景,诸葛亮礼貌地向城墙上的将士问候道:
“请替我通传一声,南阳诸葛亮特来拜访征南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