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计划确立(第2页)
小组成员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专注于对病毒样本的深度研究。他们每天在显微镜和培养皿前忙碌,仔细观察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变异情况,试图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找到病毒的破绽。另一部分成员则根据病毒的特性,开始尝试设计和合成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新型化合物的结构似乎能够与病毒表面的蛋白受体相结合,有可能阻断病毒的入侵途径。”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指着电脑上的分子模型兴奋地说道。
“先别急着下结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教授提醒道,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研发团队逐渐筛选出几种有潜力的化合物。他们开始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细胞实验,观察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的保护效果。每一次实验结果的出炉,都让团队成员们的心提到嗓子眼。
与此同时,抗菌防疫医院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也没有丝毫懈怠。建筑设计师们根据前期的设计方案,与工程专家们进一步细化施工图纸。他们深入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实地测量尺寸,了解现有建筑结构,确保改造方案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稀土抗菌材料的优势,又能保证医院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个区域的墙体结构比较复杂,在安装稀土抗菌墙板时,需要特别注意加固措施,以免影响整体结构。”工程专家对着图纸,向设计师和施工负责人说道。
感染控制专家则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个区域制定详细的抗菌防疫标准。从病房的清洁消毒频率到手术室的无菌操作规范,每一项标准都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推敲。
“手术室作为医院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不仅要确保空气的高度洁净,还要对手术器械的消毒流程进行严格把控。稀土抗菌材料的应用要与现有的无菌操作流程紧密结合,不能有丝毫马虎。”感染控制专家严肃地强调。
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两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抗病毒特效药物研发小组购置了一批高精度的实验仪器,这些仪器为他们更深入地研究病毒和药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抗菌防疫医院建设小组则与多家优质的稀土抗菌材料供应商取得联系,开始洽谈材料采购事宜。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抗病毒特效药物研发小组在细胞实验中发现,部分有潜力的化合物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抑制病毒,但在实际细胞环境中却出现了严重的细胞毒性,这意味着这些化合物无法直接用于人体试验。
“这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但我们不能气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化合物的结构,寻找既能保持抗病毒活性又能降低细胞毒性的方法。”李教授鼓励着有些沮丧的团队成员。
抗菌防疫医院建设小组在与供应商洽谈过程中,也遇到了价格波动和供货周期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供应商看到医院对稀土抗菌材料的需求迫切,试图提高价格,这给建设成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面对抗病毒特效药物研发小组所遭遇的细胞毒性难题,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迅速调整策略。他们重新梳理了之前的研究思路,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文献,试图从其他类似病毒的研究中寻找灵感。
一位专注于药物化学的成员提出:“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对化合物的侧链进行修饰,通过改变其空间结构来调整与病毒及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也许能在降低细胞毒性的同时,不影响其抗病毒活性。”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大家立刻投入到新的实验设计与操作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对几种关键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细微但精准的调整,然后再次进行细胞实验。这一次,实验结果终于有了积极的变化,部分经过修饰的化合物在保持抗病毒效果的同时,细胞毒性明显降低。团队成员们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实验室里洋溢着兴奋与希望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