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强国需从民风抓起(第2页)
从教育层面来看,李炎高瞻远瞩,着重强调要将风气陋习行为法律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致力于构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一体化教育模式。他组织了一批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编写专门的教材和教案。在幼儿园阶段,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便通过简单易学的儿歌、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待人等基本道德观念。比如,一首“爱护公物人人夸”的儿歌,用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珍惜公共资源;还有“礼貌小天使”的故事,教导孩子们见面要问好、说话要文明。这些儿歌和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中小学则专门设置品德与法治课程,深入、系统地讲解法律条款,结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同学之间的争吵、校园环境的维护、社区中的不文明现象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正确,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大学阶段,开展一系列高水准的学术讲座和深入的讨论活动。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学家、法律专家等,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更高层次去探讨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讲座中,专家们会引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讨论活动则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他们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与此同时,李炎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中的基础性作用。他深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于是,他大力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规定,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爱护环境,在家里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各地社区积极响应号召,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为家长们讲解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讲座内容丰富实用,包括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等。着重强调家庭在传承文明风尚、弘扬正能量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营造和谐、文明的家庭氛围。社区还会组织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活动,让家长们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监督环节,针对部分地区监督小组执法尺度不一的突出问题,李炎立即责令司法部迅速行动起来。司法部组织了专业的法律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详细、统一、规范的执法标准和流程。对监督小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法律专家、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法律条款的详细解读、执法程序的规范操作、与民众沟通的技巧等。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执法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准确理解法律条款的内涵和执法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执行任务。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诉渠道,通过线上平台,如官方网站的投诉专区、手机App的举报功能;线下信箱,在社区、政府部门、公共场所等地设置投诉信箱等多种方式,方便民众对执法不公的行为进行举报。一旦接到举报,相关部门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深入调查核实。对于违规执法的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职等处罚,绝不姑息迁就,以此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让民众对法律监督工作充满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