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制衡之策与发展宏图(第2页)
战事稍有停歇,李炎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气息与满心的壮志豪情,来到岳飞与杨英超的营帐前与他们告别。岳飞大步上前,紧紧握住李炎的手,眼中满是期许与信任,温和地叮嘱他:“李炎,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你我身上,望你以国家利益为重,早日实现强国的梦想,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杨英超也亲切地拍着李炎的肩膀,鼓励道:“兄弟,后方就靠你大展宏图了,我相信你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李炎一一谢过,翻身上马,快马加鞭赶回临安城。
他深知,战争的胜利只是短暂的成果,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才是根本目标。要实现强国富民的宏大愿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健康增长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当下,番薯虽能勉强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其营养价值有限,难以支撑国家长远的蓬勃发展。百姓长期食用番薯,身体普遍缺乏营养,抵抗力下降,儿童发育也受到影响,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引入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提升粮食的质量与产量,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民众和士兵吃得饱、吃得好,才能精神饱满、体魄强健,为人口的繁衍与国防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炎站在临安城的城墙上,目光投向南方大地。水源丰沛的临安城与富阳县,就像镶嵌在江南水乡的两颗璀璨明珠,河网交错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池塘里荷叶田田,水边垂柳依依,天然具备种植水稻的优越条件。水稻推广计划便以此为起点,李炎召集当地的官员、乡绅和农户,在宽敞的县衙大堂里,耐心地为他们详细讲解水稻种植的益处与方法。他从水稻的高产优势,讲到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再到对土壤改良的好处,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一计划从那些番薯已广泛种植的地区逐步展开,官府不仅提供稻种和农具,还派遣专业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种植。这一举措如同春风拂过田野,给百姓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满怀期待,用心耕耘,憧憬着丰收的美好前景。
战场的残酷经历,让李炎深刻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战士们勇猛无畏的精神,尤其是蒙古族的铁骑,更是骁勇善战,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蒙古铁骑在战场上行动如疾风般迅速,他们骑射技术高超,能在飞驰的马背上精准地射出利箭,战术灵活多样,时而迂回包抄,时而正面冲锋。单靠传统武力与之对抗,南宋取胜的可能性极小。于是,红衣大炮的研发被紧急提上日程。李炎召集国内的能工巧匠、火器专家,在专门设立的研究工坊里,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日夜钻研。这威力巨大的先进火器,承载着南宋扭转战局、扞卫疆土的新希望。他们查阅大量古籍,从《武经总要》到《天工开物》,参考国外的火器资料,不断探索尝试改进设计方案,力求让红衣大炮更加完善。
忙完军政要务后,李炎前去探望杨沁瑶。杨沁瑶居住的小院里,花香阵阵,宁静祥和。她见到李炎平安归来,眼中满是惊喜与关切之情,快步迎上前去。二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愉快地交流,分享着这段时间各自的经历与见闻。随后,他们携手前往二哥李瑛的工坊,查看铁矿提炼好钢的关键工序。工坊内,炉火熊熊燃烧,热气弥漫,工人们在李瑛的有序指挥下,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操控巨大的风箱,为炉火鼓风;有的在熟练地翻动着矿石,使其受热均匀;有的在仔细地测量钢材的尺寸,确保精度。自从杨沁瑶将李炎设计的罐头瓶展示给李瑛后,仿佛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创新世界的大门。李瑛灵感迸发,整日沉浸在工坊里,废寝忘食地研究。铁杯子、厨房几件套等新奇实用的物件接连问世,在他的精心管理与不懈努力钻研下,炼钢厂发展迅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从最初的铁矿石开采,工人们深入矿山,冒着危险挖掘矿石;到矿石的筛选,通过精细的筛选工艺去除杂质;再到最后的钢材锻造,经过反复的捶打、淬火,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了反复优化,为后续的兵器制造与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炎找到李瑛,郑重地将红衣大炮的设计图交到他手中,言辞恳切且充满期待地说道:“二哥,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若能成功配备500门红衣大炮,那对我们保家卫国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如今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守护好这片山河,守护百姓的安宁生活。”红衣大炮,作为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于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它炮管修长、管壁厚实、口径粗大,整体造型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粗,尽显雄浑大气。炮身中心两侧巧妙地安置着圆柱型炮耳,可灵活调节射角,配合准星与照门,能极大地提升射击精度。不过,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机动性欠佳,装填发射速率较慢,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就需要我们在战术运用上更加巧妙,加以弥补。随后,李炎与李瑛就红衣大炮的制造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原材料的挑选,何种铁矿石最为合适;到制造工艺的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火候、时间如何精准掌握,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