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王者追梦的老男人

第15章 南宋崛起之破局之路

公元1141年,南宋偏安东南,局势危如累卵。朝堂之上,主和派势力猖獗,在其推动下,南宋与金国签订了臭名昭着的绍兴和议。这无疑是南宋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自此南宋沦为金国附属,尊严被肆意践踏。

 绍兴和议规定,南宋每年需向金国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些巨额财富如汩汩鲜血,从南宋孱弱的躯体中被强行抽离,输送给贪婪的金国。为凑齐贡银和贡绢,南宋朝廷不断增加赋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数家庭因沉重赋税支离破碎,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大部分粮食被官府征收,只能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

 宋金双方还划定了疆界,东部以淮河中流为界,西部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界限以南归南宋,以北落入金国之手。大片肥沃土地被割让,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绍兴和议确立了极不平等的宋金政治关系,南宋在金国面前卑微如奴仆。南宋使臣前往金国,常遭金国官员刁难羞辱,南宋朝廷却只能忍气吞声。不过,和议终结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宋百姓在短暂和平中,无奈承受着屈辱带来的沉重负担。

 这一年,远离政治中心的富阳县,命运轨迹正悄然改变。自幼聪慧、心怀大志的李炎,对天下局势有着独特见解。他深知富阳县长期饱受粮食短缺之苦,百姓食不果腹,青黄不接时饿殍遍野。于是,李炎带领农家子弟,在富阳县全面推广番薯种植。他亲自深入田间,从选种、育苗到栽培、管理,耐心指导百姓种植方法。一番努力后,富阳县田间地头长满郁郁葱葱的番薯,彻底摆脱了粮食匮乏困境。

 李炎深知农业是民生根本,不仅大力发展农业,还积极拓展养殖业。他四处寻访有经验的养殖户,邀请他们到富阳县传授技术,鼓励百姓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在他的经营下,富阳县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一度达到饱和。市场物资丰富,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战争致使大量流民漂泊无依,李炎心怀仁慈,将流民引入富阳县,为他们搭建临时住所,发放食物衣物,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此安家落户。李炎的善举引起宋高宗关注,获赏万两白银。对宋高宗而言,李炎解决了流民难题;对李炎来说,人口是宝贵资本,充足的番薯足以养活这些百姓。这些流民为富阳县带来新劳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发展。

 富阳县因粮食(番薯)充足,对外来人口来者不拒。李炎深知人口增加意味着更多劳动力与发展潜力,但他也考虑到,富阳县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只进不出的消息一旦泄露,恐生麻烦,便决定暂时严格保密。在秘密发展进程中,李炎还在富阳县秘密训练了一支十万精兵,士兵各个能征善战。他从各地招募年轻力壮的青年,亲自制定训练计划,天不亮就督促士兵进行体能训练与战术演练。在李炎的严格训练下,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为富阳县的稳定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军事基础,也成为他日后改变南宋命运的重要力量。

 南宋向金称臣纳贡,本就国力衰微、财政紧张的南宋更是雪上加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赋税沉重,民不聊生。除承担贡赋,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各级官员贪污成风,搜刮民脂民膏。李炎目睹这一切,心中怒火中烧。他拥有神奇的狼狗系统,升级后依据贡献度给予积分,如收留难民、解决百姓温饱等善举都能获积分。此前李炎解决富阳县百姓温饱、推动中医发展后便未再花费积分,如今已积累丰厚积分,为日后行动提供了资源支持。他利用积分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做准备。

 李炎深知,照南宋当时状况,循序渐进发展根本无法改变现状、摆脱金国压迫。于是,他果断召开富阳县组建以来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李炎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说:“如今南宋对金称臣纳贡,受苦的是百姓。长此以往,不用等敌人攻打,饥饿、瘟疫就能让百姓所剩无几。我忍无可忍,宋高宗必须下台,南宋不能再屈辱地活着,必须站着死,不能跪着生。不知各位有何建议?”李炎的话如重锤,敲打着众人的心,众人纷纷赞同,渴望改变现状。然而,李纲和岳飞却沉默不语,他们与宋高宗君臣多年,情谊深厚,一时难以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