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乱世谋局(第2页)
李炎思索片刻,觉得这个主意确实可行。丘处机作为王重阳的得意弟子,继承了王重阳的衣钵,不仅武艺高强,一招一式尽显宗师风范,与人交手时尽显从容淡定,仿佛世间万物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为人正直、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考虑问题周全细致。于是,他立刻着手提笔,将当前的局势、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的计划,都一一写进了信中。同时,还不忘代替父亲向王重阳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在信的末尾,他特意叮嘱,倘若真到了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等人回朝的危急关头,务必要劝说韩世忠和岳飞携带家族人员前往富阳县避难。否则,岳飞必将性命不保,韩世忠也会因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而抱憾终身。他深知,这两位将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能让他们落入奸臣的圈套。
处理完此事后,李炎马不停蹄地赶回府邸,立刻召集众人召开家庭会议。参会人员有李家五口人,分别是父亲李纶、祖父李纲、母亲,以及两位兄长,还有姑父王居正,再加上杨家父女二人。周伯通并未被邀请,他向来只热衷于打架和玩耍,对于这种严肃的家庭会议,实在是毫无兴趣,此刻或许正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世界里,与山间的飞鸟、林间的走兽为伴,自由自在地追逐着他的快乐。
会议伊始,李炎率先站起身来,神色凝重,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稳而坚定。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随后缓缓开口:“今日召开此次会议,主要是想与大家深入分析一下当下南宋的局势。宋高宗称帝之后,为了顺应民意,启用父亲为文臣之首,韩世忠为武将之首。然而,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势力并未得到清除,如今依旧在朝中占据优势。宋高宗之所以迟迟不愿和谈,是因为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若在谈判中不提迎回被金国扣押的二帝,他必定会遭到天下百姓的唾弃与诟病,落下千古骂名;可若迎回二帝,以他目前皇位尚未稳固的状况,极有可能被取而代之。所以,他才勉强咬牙支持主战派。但父亲您身为丞相,最清楚不过,宋高宗对金国的惧怕早已深入骨髓,和谈只是早晚的事。他根本不在乎我们在战场上是否占据优势,在他心中,金国是不可战胜的存在。一旦和谈,您和主战派的韩世忠,谁会成为替罪羊呢?这个替罪羊,很可能会面临灭族之灾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危机。
李纶听完,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一阵白一阵红,恰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乌云密布,压抑而沉重。他虽然愚忠,对皇帝忠心耿耿,多年来为朝廷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地处理着朝中事务,一心只为维护大宋的江山社稷;但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内心深处,他明白小儿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是一直不愿面对罢了。他想起自己在朝堂上的种种经历,那些与主和派的斗争,那些无奈的妥协,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苦涩。
祖父李纲坐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儿子李纶的脸色变化。他也是从朝廷退下来的人,曾经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同样深受愚忠思想的影响。否则,也不会将儿子李纶教导成如今这般愚忠的性格。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退出朝政后再回首审视朝堂之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觉得自己当初的愚忠,在如今看来竟有些傻气。如今看着儿子,更是感同身受。在这个朝代,愚忠几乎是一种普遍的风气,若不如此,家族便难以得到民众和皇室的认可。但若是涉及到灭族的危机,那就另当别论了。人都没了,还愚忠给谁看呢?想到此处,他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我赞成孙儿的说法,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只有你李纶会成为替死鬼,韩将军皇室暂时还不会动他。”说着,他慈爱地看着孙子,“化儿,哦不,炎儿,接着说,我支持你。”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鼓励,仿佛在告诉孙子,他相信他的判断。
李炎笑着回应祖父:“祖父,您可别后悔。目前和谈根本无法保住性命。金国如今之所以不灭掉宋朝,一是因为他们内部争权夺势,各方势力相互倾轧,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朝堂之上明争暗斗不断,混乱不堪,自顾不暇;二是蒙古铁木真崛起,他们与南宋打仗必然会有损耗,生怕被蒙古成吉思汗捡了便宜。但南宋若不强大起来,终究难以自保,早晚会被金国和蒙古一点点蚕食,就像一块美味的蛋糕,被恶狼一点点吞噬。”他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众人宣告着他的决心。
李纶环顾四周,见众人皆沉默不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便说道:“蒙古不过是一些小部落,不足为惧。”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轻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蒙古的威胁。
李炎看着父亲,神色认真,目光中透着坚定与自信:“铁木真已经在统一蒙古了。蒙古这些小部落的人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术堪称天下一绝。他们常年牧羊,与野兽打交道,他们的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良驹宝马。一旦铁木真将他们组建成军队,那将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无敌之师。到那时,别说是灭掉南宋,就算灭掉金国也不在话下。他们的铁骑所到之处,将是一片腥风血雨,百姓将生灵涂炭。”他详细地描述着蒙古军队的强大,试图让父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