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快速的适应现在的身份(第2页)
李纲与姚氏共育有三子一女。大儿子李珏,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勤奋好学,对朝廷的律法、典章制度烂熟于心。在南宋官场中,他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才华,从一个小小的幕僚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每一次的政绩考核,他都名列前茅,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与人脉关系。他深知官场的复杂与艰辛,犹如置身于一个充满陷阱和暗箭的迷宫,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一心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只是在李纲被罢官的当下,他也面临着诸多压力,那些曾经嫉妒李纲的人,将矛头指向了他,他行事愈发谨慎,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给家族带来灾祸。
二儿子李瑛,是一位极具才情的文学家与书法家。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字画,笔墨纸砚更是一应俱全。他常常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废寝忘食,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书法作品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情感,或激昂,或悲愤,或忧虑。他的文学作品更是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以笔为剑,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担忧。在那些诗词中,他痛斥外敌的入侵,呼吁朝廷振作,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保卫国家而奋斗。他曾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壮志未酬心难平”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家族的变故并未影响他的创作热情,反而让他的作品多了几分深沉与忧虑,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对国家和家族的深情呼唤。
李炎的父亲李纶,作为李纲的三儿子,在朝廷还有一定影响力。他周旋于朝堂之中,每天都在与各种势力打交道,努力维护着家族的利益,也试图为父亲李纲的复出寻找机会。他深知家族如今的艰难处境,如同一艘在狂风巨浪中漂泊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他行事稳重而谨慎,在朝中广结善缘,与那些正直的官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家族争取更多的支持。他常常在深夜里独自沉思,思考着家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眼中满是忧虑和坚定。
李纲的女儿李氏,作为家中长女,端庄大方,知书达理。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嫁给了兵部侍郎王居正,一段姻缘为家族带来了新的纽带。
王居正,出生于1087年,卒于1151年,又名王悦,字习之,又字刚中,号瑞凤,江苏扬州人。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文化底蕴深厚,王居正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饱读诗书。他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自此踏上仕途。在其为官生涯中,先后担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起居郎等多个重要职务,每到一处,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于绍兴三年(1133年),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和卓越的政绩升任兵部侍郎。
王居正为人刚正不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金兵的不断侵扰,他极力主张抗金。朝堂之上,他慷慨陈词,痛斥主和派的懦弱与短视,他的声音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朝堂上久久回荡。他的抗金策略条理清晰,从军事部署到后勤保障,都有着详细的规划。他主张加强边防建设,招募勇士,训练精锐部队,同时积极筹备粮草,确保战争的物资供应。他曾亲自到边境考察,了解敌军的动向和我方的防御弱点,回来后便向朝廷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然而,他的主张却触动了秦桧等主和派的利益。秦桧等人畏惧金兵的强大,一心只想求和自保,对王居正的言论恨之入骨。他们在暗中勾结,罗织罪名,对王居正进行忌恨与打压。尽管如今还在其位,但王居正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秦桧等人监视着,行事也不得不更加小心,每一次在朝堂上发言,都要做好应对各种刁难的准备。
即便身处困境,王居正依然心系国家。他常常在官邸中,对着青天明月,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他曾建议在明堂合祭天地,并请求让太祖、太宗配享,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在那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上,王居正看着庄重肃穆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维护了国家祭祀礼仪的庄重,这也是对国家尊严的一种扞卫。他还将前世君主采纳谏言之事精心编成《集谏》十五卷,希望以此开阔皇帝的视野,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借鉴。他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历代君主的得失,以及那些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谏言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希望当今的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