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直咽口水(第2页)
按他的预估,要让工厂顺利运转,至少需要三百人。
等到技术和产量稳定后,最终需要西百人。
那时,每天能生产十台拖拉机。
这是李明的计划。
这些新增的人手要一步步补充,宁缺毋滥。
上午十点,李明刚教会一群人如何操作蒸汽机发动机,刘华让他去办公室。
进门寒暄几句后,刘华要了三十个名额,不提具体给谁,只问管理的问题。
刘华回答干脆,三个月试用期,表现好留下,不好则清除。
这句话让李明朗然,知道只要框架稳住了,不管进来的是什么样的人,三个月足够检验。
刚从办公室出来,尚工就找了过来,要了十个名额,并说明都是亲戚朋友托他办的。
李明答应了。
尚工看到如此痛快自然欢喜,并保证这些人只是求机会,能否留厂由他定夺。
接着孙平、王磊等人先后找上,分别要了几个人名的名额,甚至食堂主任等都纷纷来打招呼。
李明一律接待,但都讲清规矩:不合格的一律不留。
这一系列送人情的操作,共落实了六十二人,也算是解决了部分人手短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周勇并未向他打招呼,李明也没有过问。
中午吃饭时,李明与一群工人在一起,大家围着他探讨技术问题,显得相当融洽。“头儿”,“主任”,周围的人都很尊敬地打
着招呼。
一个装有腐臭味重的酱料瓶子被打开,引来大家好奇。
不久后,赵秘书匆匆跑来说街道办张副主任来访。
“张姐怎么亲自来了?”
李明惊讶。
来到门卫处,张姐迎上前,带着他到了僻静之处。
张姐解释她是替一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来的。
原来,这些都是受助人群,包括杜强、霍峰,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因伤病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条件。
张姐特意请李明来看。
院子里居住的人生活困苦却依然积极乐观。
杜强、霍峰会客,李明深感受触动,并且发现了一个残旧枪件作为纪念品留在角落。
最后,张姐介绍背景后说道:“这些人为国家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
面对此情景,李明坚定地答道,“放心吧张姐,这些事我会尽力安排,我叫小李就行。”
这不仅仅是工作的调整,更是一份担当和感恩。
李明显而易见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帮助解决就业的问题,更是回馈那些为了和平岁月流血受伤的人。
回到工厂继续工作,下午前保卫科陆陆续续送来新的工人,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娄晓娥帮他们做初步的分配和登记。
下班前,李明又想起下午的事情,觉得这件事值得深入调查一下,下班后便去找了张姐详细了解情况并确认后续步骤,确保每一个人都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
(修改版)
李伟不太知道如何回应,干脆转移了话题。
“赵排长,您这是怎么回事?能和我说说吗?”
赵排长听了一愣。
“都是一些往事了,提它干什么。”
“说说吧,我想听听。”
李伟愈发觉得,这里面的故事是电影都拍不出的震撼。
“那场战争我们没赶上,但我们都知道,你们是为了后来的人打下的这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