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还不成熟的机制(第3页)
谈判陷入僵局。
当晚,柳青在酒店酒吧偶遇施密特。
几杯啤酒下肚,老工程师的话多了起来:“柳先生,你不明白。这套系统我们研发了十五年,投入上亿马克……”
“我理解,”柳青举杯,“但合作不是施舍。我们可以共同开发适合市场的版本,利润分成。”
凌晨两点,两人竟然在餐巾纸上画起了合作框架。
第二天正式谈判时,德方态度明显转变,最终达成协议:红星厂以市场换技术,获得逐步升级的授权,而德方则通过红星厂打开市场。
回国后,柳青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但新问题出现了:习惯了传统作业方式的工人,面对电脑控制的自动化设备手足无措。
“按个按钮就能干活?这不成了二流子!”老工人李师傅抱怨道,“咱们红星厂的传统是流血流汗……”
“李师傅,”柳青亲自上阵演示,“您看,这机器人一小时干的活,顶五个壮劳力,还更精准。不是不要流血流汗,而是要流得更值!”
为了让工人接受新技术,柳青想出了“老带新”的办法:每位老师傅配一个技校毕业生,既传承经验,又学习新技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老工人的尊严得到维护,年轻人也有了用武之地。
就在技术升级渐入佳境时,股份制带来的新矛盾爆发了。
五月初的股东大会上,职工股东们对管理层提出了尖锐质疑。
“去年承诺的分红为什么少了?”
“新生产线投资是不是太大了?”
“听说行政部买了辆新车?”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职业经理人团队明显准备不足。
财务总监的专业术语更激怒了工人股东:“说人话!咱们的钱到底花哪了?”
眼看会议要失控,柳青站了出来:“各位股东,是我的错。”
他诚恳地说,“我们习惯了向上级汇报,没学会向股东负责。从今天起,每月公布详细财务报表,每季度召开股东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