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要迎接改革建厂
第八十章 要迎接改革建厂
“不止如此。”柳青走到墙上的规划图前,“我想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把我们的蔬菜做成脱水菜干、罐头,这样就能保存更久,运到更远的地方。”
这个计划很快在村委会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老支书忧心忡忡地抽着旱烟:“建厂子要多少钱啊?万一赔了……”
“可以找银行贷款。”柳青早有准备,“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农村发展信贷业务。而且,陈永年说他可以联系港商投资。”
吴村长挠着头:“这‘合资企业’是啥玩意儿?会不会被说成是‘里通外国’?”
“政策允许的。”柳青耐心解释,“要打开国门搞建设。引进外资不是卖国,是借鸡生蛋。”
经过长达三天的讨论和算账,村委会终于通过了建厂决议。
消息传开,全村沸腾。
年轻人摩拳擦掌,老人们则将信将疑。只有柳广志一连几天闷闷不乐,直到一个雨夜,他把儿子叫到了里屋。
“青娃子,“柳广志的声音有些沙哑,“你搞的这些新花样,爹看不懂。但爹知道,你是在为村里人谋出路。”
他颤抖的手从床底下摸出个布包,“这是爹这些年攒的……拿去吧。”
布包里是一叠叠整齐的纸币和粮票,有的已经发黄。
柳青鼻子一酸——这是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爹,这钱我不能要……”
“拿着!”柳广志硬塞到儿子手里,“爹就一个条件——别学那些黑心商人,咱们柳家沟的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柳青重重点头,喉头哽得说不出话来。
建厂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柳青白天跑县里办手续,晚上和团队研究设备选型。林小雨则负责技术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一个满月之夜,柳青端着两碗热腾腾的面条走进办公室,看见林小雨趴在图纸上睡着了,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小的阴影。
他轻轻放下碗,正想给她披件衣服,却不小心碰倒了墨水瓶。
“啊!”林小雨惊醒,看着洒在图纸上的墨水,懊恼地叫出声。
“对不起!”柳青手忙脚乱地抢救图纸,“我再去画一份……”
林小雨突然笑了:“算了,反正这张也不理想。”她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柳青,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技术人才太少了。老周他们虽然能干,但毕竟没经过系统培训……”
这正是柳青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随着产业扩大,人才短缺的瓶颈越来越明显。
“我想办个培训班。”柳青说,“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骨干。就教温室种植、农产品加工这些实用技术。”
“这个主意好!”林小雨眼睛一亮,“我可以教基础理论,老周教实操……”
两人越说越兴奋,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泛白。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时,一个完整的“柳家沟职业技术培训班“方案已经成形。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到来。
县教育局以“没有办学资质”为由,拒绝批准他们的培训班。
更糟的是,有人举报他们“非法集资”,县里又派来了调查组。
“简直是没完没了!”赵二狗气得独眼发红,“咱们干点正事怎么就这么难?”
柳青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调查组的人翻箱倒柜,心中涌起一阵无力感。
他知道,这是改革必须经历的阵痛——新旧观念的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每一步都充满阻力。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辆挂着省城牌照的吉普车驶入村口。
车门打开,苏梅和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走了下来。
“柳青。”苏梅微笑着介绍,“这位是省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张主任,专程来调研你们的发展经验。”
张主任握住柳青的手,声音洪亮:“小伙子,干得好啊!你们这是走在时代前列了!”
原来,苏梅把柳家沟的情况向省里做了汇报,引起了高度重视。
张主任此次前来,就是要实地考察,总结经验。
调研结束后,张主任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讲话,掷地有声:“柳家沟的实践完全符合中央精神,是农村改革的先进典型!那些阻挠改革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
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
县里的态度一夜之间转变,不仅批准了培训班,还特批了一笔扶持资金。
春风化雨,万物生长。
柳家沟的农产品加工厂破土动工那天,陈永年带着几位港商前来考察。站在工地旁的山坡上,看着忙碌的人群和远处连绵的温室,陈永年感慨道:
“柳生,你们这里的变化,比深圳的速度也不差啊!”
柳青笑而不语。他望向正在给学员们讲课的林小雨,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工地上的夯歌随着春风飘荡,搅拌机的轰鸣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柳青戴着安全帽,正和港商代表查看刚浇筑的厂房地基,忽然听见仓库方向传来争吵。
“这设备明明写着"made in japan",凭啥不让我们安装?”技术员小王急得满脸通红,手里攥着全英文的说明书。
两个戴红袖章的干部堵在仓库门口,胸牌上印着“县技术监督局”
“国家有规定,进口设备必须经过三个月安全审查!”矮个子干部敲着手中的红头 文件,“谁知道这些资本主义的机器有没有隐患?”
柳青快步赶来,发现林小雨已经蹲在木箱旁检查设备。
她忽然抬头冷笑:“王科长,这套雾培设备在日本获得过农业技术金奖,纽约时报去年还报道过——需要我把译文找给您看吗?”
港商代表郑先生推了推金丝眼镜:“我们华侨给家乡捐设备还要受审查?这事陈会长知道吗?”
正僵持着,村口传来汽车喇叭声。
苏梅从省城带来的技术专家组到了,领头的老教授看到被拆封的设备箱,顿时变了脸色:“胡闹!这套设备是中日农业合作项目指定机型,省厅特批的绿色通道!”
监督局的人灰溜溜离开时,柳青注意到小王偷偷把什么塞进了口袋。
深夜的办公室里,年轻人颤抖着掏出一张名片:“青哥,他们让我随时汇报进度……说只要拖慢工期,就给我转正式编制。”
柳青盯着名片上烫金的“德昌贸易公司”,想起前些天在县招待所偶遇刘副主任的场景。
这个阴魂不散的保守派,竟然把手伸到了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