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相见恨晚(第2页)
堂内烛火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赵远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各位。他并未立即开口,而是沉吟片刻,仿佛在思索如何阐述。这短暂的沉默反而让在座的举子们愈发紧张。
“既然诸位想听,那我便说说心学一脉的根本。”赵远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目光如炬,环视四周:“不管是知行相济,内心一片澄明,或是探究本源,都离不开三个字。参透这三字,便能明白心学真谛。”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有人面露不屑,有人窃窃私语,更多的人则是一脸震惊。孟方霄双目放光,司马同知面露震惊,一众举人更是用看疯子般的眼神盯着赵远。
“狂妄!”
“太过自负了吧?”
“这小子怕是疯了!”
零星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开口便论心学根本,这口气未免太大。就连儒家圣人也不过用仁义礼智信五字概括根本。这年轻人竟敢说三字便可道尽心学精髓?
赵远对周遭的质疑声置若罔闻,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致、良、知!”他朗声道出这三个字,声音清亮,在大堂内回荡。
话音刚落,整个大堂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众人闻言陷入沉思,大多数人眉头紧锁,有人甚至怀疑赵远是在故弄玄虚。只有极少数人若有所悟,其中就包括孙四智。
司马远的表情最为复杂,他双目放光又蹙眉,似有所得又未能完全参透。汗珠从他的额头滑落,显然正在苦苦思索。
突然,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沉寂。
“致良知哈哈哈!”孟方霄忽然仰天大笑,笑声中带着一丝释然,“吾道全矣!多谢小先生指点!”
说着,他竟朝赵远深深一揖。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方霄先生何等身份,竟对一个年轻人行此大礼?
“方霄先生,您您悟到了?”赵远挑眉问道。
孟方霄抚须微笑:“赵先生是在考教我啊。亚圣有言,天生便通晓之事,本性所致;不假思索便明白之理,其良知也。本心才是根源所在,融入生命本源,方生本心”
他侃侃而谈,将心学要义娓娓道来。每一句话都如同醍醐灌顶,让在座的举子们逐渐明白这三字的深意。
赵远默默点头,对孟方霄的见解似乎很是认可。
“致良知致良知”司马远不停地重复着这三个字,突然间泪流满面,“天啊!我明白了!”说着便跪地叩首,“谢先生传道,谢老师解惑,学生悟了!”
赵远眉头微皱。孟方霄学问渊博,能悟出阳明心学要义不足为奇。但这司马远竟也参透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赵远更加困惑。
“学生也悟了,多谢两位先生指点!”
“请受学生一拜!”
“先生大德!”
举子们纷纷效仿,朝两人行大礼。有人是真的领悟,有人则是随大流。毕竟,看方霄先生如此推崇,这心学必将大行于世。而且,别人都悟了,若是不悟岂不显得愚钝?
转眼间,九成九的举子都“悟”了。只剩孙四智一人孤零零站在门前,面露犹豫之色。
赵远转身看向二舅子:“你没悟?”孙四智涨红了脸,支支吾吾道:“我我也悟了一些。”说着朝孟方霄跪下:“谢方霄叔父解惑!”
因父亲缘故,他早就研究过孟方霄的学问。如今有了赵远的十五字,加上孟方霄的解惑,确实有所领悟。只是他依旧只拜孟方霄,不愿向赵远低头。
赵远转身拂袖而去。“等等!”有举子喊道,“还未请教先生高姓大名呢!”
顾玉兰抢先道:“我家公子乃富阳县赵远。”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
“富阳县赵远?”司马远一惊,“他就是做出云台四句的赵先生?正是恩师今日邀请的贤达?”
“云台四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