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登基后的改革(第2页)

 想要和平过渡,就得慢慢来,一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除了北首隶的军队,陈平安还动了紫禁城中的太监和宫女。 

 紫禁城中太监有11356名,宫女2342名。 

 陈平安只留下了500多名刚入宫不满半年,又没什么地位的太监,宫女则是一个也没留。 

 明朝的皇帝,可是有不少死的莫名其妙的,大明朝的这些老太监,陈平安可一个也不敢用。 

 刚入宫不满两年的太监还都是一些新嫩,陈平安又是专门挑选的一些没地位的,身家清白的,这些太监基本上没什么派系,再经过一番严格审查之后,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留在宫里倒也是不碍事。 

 其余的太监、宫女,愿意回家的发一笔钱送他们出宫。 

 无家可归的,不愿意离开的,陈平安专门在皇宫外找了一处行宫,把这些人全部圈养了起来,让他们做工,让他们生产肥皂,替自己赚钱。 

 从留在宫中的500多名小太监中,陈平安选出来了识字的,重新组建了一个新司礼监。 

 对于朝政,陈平安就安排新司礼监的这帮太监们,去跟朝廷诸公们玩。 

 陈平安都懒得去管朝政诸事儿。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间,将朝政大事委托给太监魏忠贤等人处理,自己则沉迷于木工活,在他统治的七年间,几乎没有正式上朝理政,还不是啥事没有? 

 陈平安把朝政交给新成立的司礼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反正朝政这个东西,陈平安回头还得需要推倒重建,这会儿也就没必要去跟朝廷诸公们瞎浪费精力了。 

 陈平安现在就是要先收军权,回头等把全国的军权都把握住了,一帮子只会之乎者也的文臣们,还不是任由陈平安随意拿捏的? 

 当然,陈平安也不是一点事情都不管,陈平安唯一插手的朝政就是要求文官集团在全国大力推广玉米和红薯的种植。 

 粮食问题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大明朝之所以乱,根本原因在于百姓吃不饱。 

 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作物,堪称灾年“救星”,它们产量极高,还特别耐旱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