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功臣是怎样产生的(第2页)
“这还用说?”一个愤愤的声音响起,“肯定让投靠他们的官军去送死!”
“是啊,我们要是投了流寇,下场也是一样。”有人附和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悲凉。
朱慈烺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众人:“所以,诸位要选什么路?”
堂内一片沉默。烛火跳动,在墙上投下摇曳的人影。有人低头摆弄衣角,有人紧握拳头,还有人眼中闪过挣扎的神色。
朱慈烺走到案前,取出一份地图,手指在上面轻轻划过:“江南,才是我们的希望。”
众人的目光随着他的手指移动。
“大明还有三支水师,”朱慈烺继续说道,“水师战船虽然年久失修,但只要整顿得当,完全可以凭水势抵御流寇南下。更何况,江南富庶,粮草充足,正是我们休养生息的最佳之地。”
他的话音刚落,堂内响起窃窃私语。有人点头赞同,有人仍在犹豫。
就在这时,朱慈烺从案边取出两份令旨,转向站在一旁的欧富贵和张国勇。这两个少年虽然年纪不大,但眼神坚定,站姿笔直。
“你二人可愿护驾南行?”朱慈烺看着他们问道。
两名少年对视一眼,异口同声:“愿意!”
“好!”朱慈烺大笔一挥,在令旨上快速书写,“赐你们锦衣卫小旗之职,江南三百亩良田,赏银十两!”
两人愣在当场,显然没想到会有这样丰厚的赏赐。
陈纯杰连忙上前,将装着白花花银锭的锦囊递过去。
“谢太子千岁恩典!”两名少年噗通跪倒,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这一幕让堂内其他人眼睛发亮。有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有人暗暗握紧了拳头。
朱慈烺环视众人“诸位都是大明忠臣,人人都有封赏。只要护着本宫到了江南,最少也有五十亩良田。而且你们不仅是护驾功臣,更是开创大明新朝的克难功臣!”
他的话掷地有声,在堂内回荡。众人的眼神逐渐明亮起来,有人挺直腰板,有人攥紧拳头,还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太子殿下!”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卑职愿意追随!”
“卑职也愿意!”
“卑职愿为太子效死!”
此起彼伏的喊声中,殿内的气氛无比热烈,众人纷纷跪倒。烛火照耀着他们激动的面容,也照亮了朱慈烺年轻却沉稳的脸庞。
殿外的风更大了,火把的光芒在风中摇曳。朱慈烺看着跪倒一片的众人,心中百感交集。这些人,有的是父辈就在宫中当差的老人,有的是跟随他多年的亲信,还有的是刚刚投效的新人。但此刻,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坚定。这些人或许不是朝廷最精锐的将士,但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能有这样一群人愿意追随,已是难能可贵。
“都起来吧。”朱慈烺轻声说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众人缓缓起身,堂内的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有人开始讨论南下的路线,有人在计划如何整顿水师,还有人在畅想江南的美好生活。大家都充满了干劲,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朱慈烺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月光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这个不眠之夜,注定将载入史册。
而这,仅仅是开始。
夜色如墨,暮色四合。朱慈烺带着队伍从内校场返回端本宫,脚步声在寂静的宫道上回响。
他抬头望向天际,一轮残月挂在天边,隐约可见几颗黯淡的星辰。春寒料峭,夜风吹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算算时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即将结束。明日此时,李自成的先锋军就会抵达北京城外。这意味着,他只剩下不到两天的时间了。
风吹动宫灯,光影摇曳。朱慈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也在诉说着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两天时间”他低声呢喃,眉头紧锁。
短短一日之内,他确实做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王承恩和吴襄这两位重臣被他拉拢为“天使投资人”,还获得了周皇后的信任,甚至当着吴襄的面给他家丁发了“期权”。
但这远远不够。
两三千人的队伍,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训练成精锐,简直是天方夜谭。缺少精锐侍卫,想要突出李自成的十几万大军三面合围圈,无异于以卵击石。除非在李自成军队包围北京城之前逃走,才有一些胜算。可自己那个便宜老爹会同意吗?即便说服了他,那也只剩一天时间留给他筹划了,也就是明天 ,最迟明天晚上就要突围南下。但既然老祖宗把自己坑到了这里,总不会是让自己来送死的,定有一线生机。想到这,朱慈烺心情终于放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