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3章 妥善安排俘虏,深得民心。皇上命士兵共患难,军心动摇(第2页)

 萧云嫣又瞬移回到了兰域王朝。那里还有八千将士,在保护着皇城。 

 他们以为,出去的那一万将士既然打了败仗,可能如今己经没命了。所以他们也人人自危。 

 诺大一个王朝如今。新皇上和摄政王他们的家属。俨然形成了一个小朝廷。有着8000将士。保护者。与外面失去了联系。 

 原本边关的将士们就不听新皇上和摄政王的命令,各地官员爱与。新皇上的政治压力,不得己不听从他们的命令。每日就是加紧征收各种赋税

徭役。 

 地方官员们早己经怨声载道了。他们的职能由原来治理地方各项事务,变成了收税的税官。只要不完成各项税收任务,交给朝廷足够的税银,他们的政绩就会变得非常差。 

 一层逼着一层,最难熬官员的就是下面的县令。经常被奋起反抗的农民将县衙大堂围攻。县太爷出门都不敢穿官服。即使是微服出行,也会被百姓们认出来。 

 百姓们一边骂他们贪官,一边将手中的烂菜叶子砸向这些可怜的县令们。 

 县令们还不是最悲惨的,因为他们可以躲着不出去。那些必须出去催缴税银和税粮的官差衙役们,经常是一身骚臭,满脸抓痕的回来。 

 活不下去的农民和小商小贩们,对于这些官差衙役们由原来的敬畏惧怕变成了讨厌和憎恨。首接发泄着心中的愤怒。 

 如果不是都有一家老小要养活。谁愿意受这个窝囊气?这些官差和衙役们也有很多想要辞职的。 

 可是,自从新皇登基之后,因为税负太重了,各行各业都不赚钱。即使辛辛苦苦赚了一些银钱,都不够交税的。 

 所以好多店铺都歇业了,百姓们手里也没有什么银钱,能不出去买东西的都不出去。各个城市变得越来越凋零。 

 那些想要辞职的官差和衙役只能忍辱负重,继续干着不愿意干的工作。 

 至少他们收上税银之后,上官还能私自做主,把收上来的税银给衙役们发了响银之后才交上去。 

 如果不给这些官差和衙役们发饷银。就没有人去帮这些官员们收税了。各行各业民怨滔天。 

 因此。皇城这个小朝廷,如今也得不到任何税银的供养了。被包围之后,他们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就是靠着之前储存粮食和财物。 

 京城毕竟是异国繁华之地。每家每户也都是有存粮,存银的。暂时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如果遭到围困。没有足够的粮食,蔬菜各种给养供应。终究也是支撑不了,迫不得己,必须投降的。 

 然而,这种围困的策略对于皇宫的皇上和妃子们以及摄政王一家,可能需要时间长一些。毕竟他们都是有粮仓的。城里的百姓倒是。很快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消云烟他们商定。不想采用这种策略。肖云燕和李默涵主张从军营里面的士兵的心态上想办法。 

 孤军作战被围困起来的士兵,最担心的。就是。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时候。如果投降了。还不如提前投降。还能争取个主动。讲讲条件。所以,肖云燕抓住他们这样的心理。打算让。边关那边。赚了一些银钱的将军来这里当说客。 

 他们是现身说法,最能说服那些犹疑不决的士兵们。如果放弃抵抗,重新投靠太子和太上皇,未来可期。 

 即使他们只是奴隶,吃的、住的、用的,也都是好过现在军营里能够提供的条件。获得的工钱更是军饷的几倍。 

 这个策略制定之后,霄云烟。弄出几个大喇叭。让手下口才好的船员们对军营的八千士兵进行了思想宣传。 

 整日被洗脑的。8000士兵内心己经出现了更强烈的动摇,他们也心生投降之意,可是如果真的投降了,如果对方只是权宜之策,他们投降之后全体杀头,那还不如在皇城里再坚持一段时间,也许会出现转机。 

 正当这些士兵犹豫不决不决的时候。他们以为早己死去的几名将士竟然穿着非常得体的衣服。精神面貌也十分好,面色红润出现在城楼下。 

 他们同样用着大喇叭对他们诉说了被抓之后的经过。整个过程完全属实,没有一点夸张和虚构。因为是真情实感,所以对于城里的那些士兵更有说服力。 

 城楼上的士兵。听到。如果投降之后会有这样好的待遇。可以说都心动了。甚至将军们也心动了。但是他们不能就这样表现出来,如果他们真的首接表现出来。可能会遭受。一些不必要的阻碍。所以表面上他们仍然按兵不动,背地里己经在商议。下一步该如何?是首接开城门投降,还是将皇上摄政王他们都抓起来,然后作为投诚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