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桓(第3页)
桓玄沉默稍许后道:“可有五石散?”
“有。”刘道规令人取来,怕他自尽,只给了三颗,“送下去,好生看管,不可慢待,来日押解建康。”
无论如何,桓玄也算是个人物,其父桓温有功于华夏。
虽然败了,但该给的体面不能少。
“领命!”刘怀默应了一声。
囚车将要推走,桓玄忽然笑了起来,眼中带着稍许锋芒,“阿规,你营救皇帝,扫平荆襄,还俘虏了我,立下如此大功,岂不抢了寄奴的风头?”
周围军将眼神忽然异样起来。
桓玄皇帝当的不怎么样,但内斗却是看家本事,挑唆水平也是一流。
士族高门中内斗更加残酷,桓玄也算耳濡目染。
刘道规平静道:“此事就不劳足下多虑了,我的就是兄长的,兄长的也是我的!”
桓玄目光如炬,“看来你不怎么知晓寄奴秉性?何谓猛虎?他一直在利用你,你却蒙在鼓里,在权柄面前,休说是手足兄弟,便是父子亦兵戎相见!”
“你以为我是任人拿捏的鱼肉不成?足下先担心担心自己吧,押下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便拭目以待!哈哈哈——”
也许是五石散的药性上来,桓玄癫狂大笑。
拿下江陵并不等于攻占荆襄,刘毅和何无忌仍没能攻破武昌,桓谦、桓振退守襄阳,此外还有桓希占据梁州。
桓氏势力遍及荆襄。
刘道规立即令刘钟率军南下,攻打大江之南的南乡、长沙诸郡,王镇恶攻打长江上游的宜都、宜昌、夷陵等城。
毛德祖率军北上,佯攻襄阳。
荆楚大地,自东吴起,就修建了一系列的要塞和坚城,以宜昌和襄阳为最。
宜昌就是东吴时的西陵,位于大江之南,居高临下,俯视江汉大地。
至于襄阳,从古至今便是重镇。
当年苻坚伐晋,派太子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尚书慕容啼率步骑十七万人攻襄阳,镇守襄阳的朱序手上手上只有万余人马,却能屡次出击,大胜而归。
即便外城丢失,仍坚守中城,抵御秦军一年之久,后因叛徒出卖,里应外合,方才攻破了襄阳。
刘道规手上的这两三万人马,缺少攻城器械,很难攻陷襄阳。
而桓谦也不是桓玄,身为桓冲次子,声望、才干都不差。
桓玄称帝期间,只知吃喝玩乐,军政大事全靠桓谦维系,虽不见得多出色,却也能撑住场面。
刘钟攻打南乡、长沙诸郡颇为顺利,西府军稍作抵抗就投降了。
但王镇恶被挡在夷陵城下。
此城与宜昌隔江相望,一南一北,互为犄角,还有蛮军相助,守将正是桓玄的堂兄,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石康。
王镇恶手上八千人马,能自保不就不错了。
北面的毛德祖一千五百骑佯攻倒是顺利,但也没有占到大便宜。
覆舟山之战,各路楚军被刘裕击败,桓谦见势不妙,直接率领部众逃回襄阳,早早就坚壁清野。
桓玄覆灭,反而解开了桓氏子弟身上的束缚。
桓氏这么大一个宗族,不可能全是酒囊饭袋。
自桓温时代起,经营荆襄五十多年,根基之深厚,超过外人的想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