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苏秦配六国相印,李翊将六诸侯之兵(第2页)

“若能缓图,则其必生争斗之心。”

“今公攻河北甚急,袁谭、袁尚必不内斗。”

“此以大易小,以安易危也。”

“愿公审度之!”

刘晔的观点,也反应了徐州群臣的观点。

既然连李翊自己都说了袁氏内部会起争斗,咱又何必逼之太急。

荀攸亦出来劝说刘备:

“我闻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此碧眼儿新并江东,取庐江刘勋之地。”

“丹阳袁胤深感不安,自去岁始便乞我军增益援军。”

“今中原战事已定,不如南向扬州,征孙权者可也。”

“至于河北事务,只待时变,变成而后击之。”

“可一举而定也!”

荀攸则在刘晔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他认为南方的孙权已经有点起势的苗头了,不妨先把他干死。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四分五裂的袁氏,徐州军啃起来依然会很费劲。

倒不如先挑个软柿子捏,锤一锤南方的孙权。

等到之后袁尚、袁谭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在夺取河北之地。

眼见众谋士都反对此时征河北,刘备心中也有一些动摇。

因为他内心里其实也觉得现在不是征河北的最佳时机。

于是也出面劝李翊道:

“……先生,备以为子扬、公达说的有理。”

“前征官渡、仓亭,耗量甚巨,河北战事非一日可定。”

“若深陷此战争泥潭,只恐使我等在徐州数年的努力,皆付诸东流。”

“唯先生虑之。”

李翊知道,

他要做的这件事,就是吃力不讨好,费力重重的事。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袁绍之后,也面临了这个严峻的问题。

可问题是,曹操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统一北方。

大耳哥你难道也想用八年

要知道,刘备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这年纪放在古代,也算不小了。

再给你八年时间统一北方,那都快奔五了。

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匡扶汉室

何况天下分裂的越久,民族凝聚力就越弱。

别看汉末是诸侯割据,但由于是二元君主观。

属下都是对领导直接称臣的,郡直接视为邦国。

郡太守更是直接被视为诸侯国君。

所以你会看到,三国很多臣子,都会直接说“我国怎么怎么样。”

比如陈登在广陵,对曹操说的就是,“本国倒悬。”

审配这些人对袁绍也说的是“河北国力强盛”之类的话。

国家观念的淡薄,至三国时期发展至顶峰。

这也为后来的大乱埋下了祸根。

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李翊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快速统一北方。

至于刘晔、荀攸所提到的困难,李翊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翊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主公与袁氏有亲,吾妻亦出袁氏,有此姻亲在。”

“河北人当亲我胜过曹氏。”

“……只凭姻亲关系,恐未必能短时间内,缓解两地仇恨。”

刘备出声打断道。

“吾自有计化解恩怨,还请主公勿疑。”

李翊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保证。

“……至于粮草问题。”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秋收将至,发兵河北,若能快速攻至邺地。”

“便能抢在袁尚之前,收割麦谷。”

“如此,既能打击袁氏,又能解决粮草困难。”

“岂非两全其美乎”

刘备微一沉吟,李翊提到的两个解决办法,都是未知数。

第一个两地仇恨问题,只能选择相信李翊。

第二个粮草问题,抢割粮草。

以邺地之富,真抢割了,的确能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但这却非常吃操作,要求你用最短的时间,打到邺地去。

还要抢在袁尚之前,把麦子收割了。

这太需要微操了。

不过在李翊的坚持下,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

在咬牙坚持坚持,打到邺地去!

而曹操这边,闻说徐州这边还要继续往北方打。

他也不敢落后,生怕这块肥肉被徐州吃完。

故曹刘同盟虽不及开战时牢固,但面上仍旧维持。

李翊仍将河南之兵,北征冀州。

大军自东郡出发,行至阴安邑时停歇。

李翊一如往常般先令人勘察地形,然后进军。

期间,又力请刘备出营,出见河北百姓。

刘备起初还不愿意,暗忖两地交战,他作为最高领导人之一。

必遭河北百姓之恨。

然李翊却道:

“河北之民,终须一见,逃避并非良策。”

刘备乃从之,领着麾下文武,出营去见左近百姓。

大军陈列于河上时,却见有本地土人,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刘备大感惊奇,即去见众乡亲父老。

为首一名老者,须发皆白,忙拉他一起坐在河边。

“老丈多少年纪”刘备问。

“欲近七十矣。”老人对答。

“……唔!长者也。”

刘备忙起身作揖,向老人表达敬意。

“吾军士惊扰老丈乡里,吾心中甚是不安。”

老人乃起身,领着身后父老,一脸诚恳对刘备言道: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

“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夜宿于此。”

“对老汉等言道:‘黄星见于乾象,正照此间。’”

“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涿地。”

“今以年计之,整整五十年矣。”

“袁本初重敛于民,民皆怨之。”

“刘将军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

“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正应当时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言讫,老人竟泪流满面,哭倒于地。

身后父老,亦纷纷跪地,向刘备称谢。

刘备又惊又喜,做梦都没能想到河北之民如此待见自己。

兴奋之余,难掩脸上笑容。

“备寡德之人,何敢当老丈所言”

嘴上虽如此说,然刘备内心却激动不已。

命人取来酒食绢锦,分赐给老人等一行人众。

随后拉着李翊的手,一脸感慨地说道:

“备起兵之时,亦未料想吾在河北能有如此名望!”

李翊则一本正经地说道:

“主公举仁义之师,吊民伐罪,百姓目光如炬,岂能不见”

“今可将百姓之语,传于全军,须知我等此行,是为义兵。”

刘备大喜,即从其言。

亲自到军中去,将适才发生的事告示全军。

而李翊在则仍留河边,背着手,静静地望着清河之水。

适才拜谒刘备的乡亲父老纷纷聚拢过来,老者至身后,纳头便拜:

“参见郯侯!!”

李翊慢慢的转过身来,将老者扶起。

“老丈适才辛苦。”

老人正色道:

“能为郯侯效力,是我等之幸事也。”

一妇人没能忍住,开口问道:

“不知郯侯是否会屡行承诺,真能让吾儿当差”

老人闻言,狠狠地瞪了那妇人一眼。

“此辈愚钝,言辞无状,郯侯勿怪。”

老人在赔完礼后,自己又忍不住多嘴一句:

“不知郯侯是否真能让吾儿,入朝廷当差”

李翊弯唇笑道:

“此易事耳,诸位尽管放心。”

“人无信不立,李某既许下诺言,又岂会失信于民”

没错,适才河边那场箪食壶浆的会面,正是李翊精心安排的“行为艺术”。

若不然,就算刘备再是仁德,也不至于让河北土人“忘恩负义”到这种程度。

毕竟袁绍刑法宽松,在河北还是很得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