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页)

焉有今日他汉左将军下邳侯领徐州牧刘备

“……哼。”

曹操背着手,闷哼一声。

“李翊在何处,吾来与他理论理论!”

见刘备说不通,曹操知要劝刘备出兵,只能先说服李翊了。

正说间,人报李翊已经到了。

曹操急请入内。

见李翊阔步走进来,曹操上前,扯出一抹笑容:

“……子玉先生,夜深之时,尚不安枕耶”

李翊饶有兴致地笑道:

“今战事紧急,曹司空与左将军俱留营旅之中,饱经风霜之苦。”

“翊身为河南谋主,焉能惫懒松懈”

曹操哂哂一笑,又道:

“那这么晚了,先生来找曹某何为”

“不!”

李翊摇了摇头,“李某不是来找曹公的。”

“我是来找我家主公的,只是吾主在曹公这里,这才不得不来此地。”

这……

曹操一怔,无言以对。

刘备见此,便上前问道:

“都这般晚了,先生来此,不知是为了何事”

李翊也不着急说,反而问曹操道:

“适才在帐外,似乎听到曹公对李某颇有微词”

曹操又是一愣,暗道适才他歇斯底里,有些失态,倒叫路过的李翊听得真切。

索性大方承认了,便问:

“……不错。”

“既然子玉先生也来来了,曹某倒想问问先生。”

“今袁军虽众,然未必有我河南军果劲善战。”

“兼之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全军覆没。”

“而玄德公处,又有五千幽州铁骑,如何就不能与袁军决战了”

“须知我豫州之地已经失控,兖州百姓亦是困苦不堪。”

“再拖下去,不肖袁军动手,曹某内部便要生变。

讲到这儿,曹操眼神忽然变得锐利起来,看着李翊,郑重其事地说道:

“是故,今日先生须得给曹某一个答复。”

“到底是何时能与袁军决战”

“如果不予答复,亦或拖延太久……”

曹操嘴角一扬,狞声道:

“那么非是曹某不尽同盟之意,实在是后院起火不得不熄。”

“故若不能决战,便容曹某撤出官渡,回颍川平叛去也!”

这是曹操下达的最后通牒。

曹操如果真的,就等于是放弃了兖州之地。

即便之后留守豫州,也是大势已去,慢性死亡。

由此可见,曹操会做如此决定,真的是已经被逼急了。

“……唉!”

刘备叹了口气,“适才我已劝过曹公,然曹公不肯听从。”

说着,也对李翊表达了无奈:

“……先生,备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

“昨日备收到了子敬送来的书信,说粮食将要告罄,支不得一月了。”

“一月之内,若是不能结束战事,那么备也只能撤回徐州去了。”

战争远比刘备想象的要更加要耗粮食。

路途损耗只是根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还得养民。

如果市场上没了粮食,那老百姓不直接饿死了吗

但战争的开始,

使得大量的人民参军服役,由此物价飞涨,生产劳动力脱节。

粮食生产减少、物资生产缓慢,这都加剧了政府的负担。

“备想,我河南军过得困苦,然袁军战线延至官渡,损耗是我军数倍。”

“纵然河北再富,也该撑不住多久了。”

“或许,该与袁军决一死战了。”

刘备内心里也是渴望与袁绍正面一战的。

毕竟战争打到现在,两边都很难受。

李翊望一眼刘备,又望一眼曹操,取出一封书信来交给曹操。

“适才在帐外,有颍川使者送信过来给曹公。”

“李某便顺道带进来了,曹公不妨先看看。”

曹操接过书信,见是荀彧写的。

遂警惕地问道:

“先生看过了”

“……呵呵,未有也。”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不过李某大致能够猜到信中所写内容。”

“哦”

曹操眉梢一挑,环臂于胸前,饶有兴致问:

“那汝且说说,文若给曹某写了什么。”

“应是劝曹公坚守官渡,勿要撤军。”

李翊不假思索答。

曹操半信半疑,将书信拆开来看。

只见信中写道:

——“盖闻明公前线累弊,困苦难决。”

“愚窃以为袁绍悉众聚于官渡,专欲与明公决胜负。”

“公与刘将军并力,以至弱当至强。”

“若不能胜,必为其所乘,此天下之大机也,断不可失。”

“绍军虽众,而不能用。”

“以公之明哲神武,兼有刘将军相助,何向而不济!”

“今军食虽少,亦未若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也。”

“是时,高祖、项籍俱不肯先退,盖因先退者势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袁军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惟明公裁察焉,荀彧拜上。”

曹操览毕,见果真是荀彧专门写了一封信劝自己打下去的,不由大惊。

“果不出子玉先生所言!”

曹操对荀彧还是十分信任的,见荀彧都劝自己打下去,自己也不再闹情绪了。

将他的书信,交给刘备、李翊二人看。

君臣二人快速浏览一眼。

荀彧的意思大致就是,

现在我河南军粮虽少,但也比不上当年高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那么困难。

先拿偶像给你举例子。

现在我们河南军扼守住袁军进攻的咽喉,已经半年多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千万不可失去啊!

您一定要再挺一挺!

刘备看完书信,不由慨叹道:

“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

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

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

更重要的是,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

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

像沮授、田丰,虽然有才,但“爹味儿”十足,总是教袁绍做事。

说你这里做得不对,你得按我的方针来。

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蜀汉是诸葛亮,东吴是鲁肃。

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

他们的发言,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

第一,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第二,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第三,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你在有才的同时,还能把人情玩好。

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曹操既得荀彧书信,信心倍增,乃问李翊道:

“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机之时,此意与先生之勇略不谋而合。”

“先生乃张子房般青云之士,必有奇策能够破敌。”

“适才操言语鲁莽,还望先生恕罪!”

李翊遂取出另一封书信,交予曹操、刘备二人。

“……这是”

曹刘二人展开来看,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军细作。

“仗打到现在,袁军的粮食也快见底了。”

“若是我们能够截获袁军粮车,袁军内部必然生乱。”

“届时再与袁绍决战,一击可破也!”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为什么要耗这么久

第一,袁军势大,先把他的气势给消磨殆尽。

虽然河南军也跟着消耗,但河南军的战力是要比河北军强的。

第二,袁军人数固然多,但也间接使得粮草消耗加倍。

尤其把战线拉长到官渡来,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绍比一比消耗。

第三,李翊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等待袁绍露出破绽。

现在,终于等到袁军把机会主动送上门来。

“但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

“今时机已到,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