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开封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酷夏的炎热渐渐过去,早晚间已然平添几分凉意。

 

“云道长,陆某没能将姓楚的就地正法,多少有些辜负你的所望了。”

 

泉州知府衙门那夜厮杀不觉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锦衣卫千户陆炳亲自坐镇泉州府,正式亮出了自己督军闽地的身份。

 

如此一来,福州、泉州以及漳州之地的抗倭彻底连成一片,又有擎云等人在一旁帮衬,不仅军方能够统一指挥,就连江湖上的抗倭势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陆千户莫要如此,这一个多月来,陆千户的所做作为贫道一一看在眼中,那楚天雄最终能够逃得一死,终究也不是陆千户能够左右的。”

 

屠村割首、杀良冒功的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了,的确是那位楚知府授意的,不过真正操刀之人乃是他那位小舅子刁贵。

 

落入了锦衣卫的手中,花样百出的三十六套刑具,刁贵连第七套都没能挺过去,就把他所知道的事情老老实实地交待了。

 

只可惜,楚天雄亦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主,刁贵所交待之事并不算太多,虽然勉强也能够将楚天雄处以极刑,却在最后关头收到了京师传来的一份八百里快马加急。

 

“哈哈,陆指挥佥事大人您就放心吧,只要那老小子还敢继续胡作非为,总有一天会再次落在我等手中的。”

 

一旁在座的还有一人,一身崭新的锦衣卫千户装束,正是刚刚走马上任的耿三。

 

前后历经了近四个月,闽地抗倭之事已经接近尾声,上岸的两万余倭寇,总共丢下了八千具尸体,剩下的人又狼狈地逃回了海上。

 

向京师的军报自然是在报捷,可擎云却高兴不起来,盖因这四个月以来,死在倭贼刀下的军民已然超过了四万余。

 

闽地各处都在报功,而陆炳这个闽地总揽军事之人,自然就成了功劳簿上排名最靠前的那位。

 

鉴于陆炳还想在地方历练几年,朝廷发来的嘉奖令中就没将他调回京师,只是官职向上挪了一步——锦衣卫指挥佥事。

 

这个职位可不算小了。

 

指挥使为锦衣卫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两人,从三品;再往下就是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锦衣卫机构庞大,虽然此时并非是历史最巅峰期,总人数却已经接近十万人,而真正的高层也就上述七人而已。

 

陆炳能够以三十岁不到的年龄跻身其中,从侧面也反应了他在当今陛下心目中的地位。

 

“云道长,你下一步有什么安排吗?”

 

同擎云共事一个多月,陆炳对擎云的功夫以及为人处世,那可是相当之满意啊!

 

明里暗里,陆炳又数次向擎云提出招揽之意,甚至一上来就拿出锦衣卫千户的职位。

 

只可惜,擎云却志不在此!

 

“哈哈,贫道还没恭贺陆千户高升呢!闽地遭此倭贼之患,恐怕没一两年是缓不过来的。”

 

“贫道希望陆千户能够上表朝廷,尽量减免闽地遭受倭贼之乱黎庶的赋税,至少给他们一口饱饭吃吧。”

 

即便没有倭贼的侵扰讯息,擎云大多也没有在泉州府衙停留,而是有事没事就到各地跑跑。

 

倒不是擎云喜欢游山玩水,而是他在找人。

 

那个神秘的纱帽女子,以及最后突然冒出来那个救走她的人,还有遁走的那位三木先生。

 

从各处汇总上来的军报中,擎云终于确定有那么一小撮悍勇无比的倭贼,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所杀的往往就是江湖上各门各派过来助拳的好手。

 

而在那些死去之人的身上,同样留下了这样那样的暗器,比如“流星镖”、“千本”等。

 

手段甚至比擎云见过的三木先生还要高明,只是人数实在太少,又行踪不定,擎云闻讯出击了三回愣是没看到人影。

 

这一圈溜达下来,那些擎云心目中锁定的“忍者”没有找到,却真真实实地看到了遭了倭贼之患后百姓的惨状。

 

“云道长放心,此事陆某已经联络了福州、泉州、漳州以及治下诸多县府,务必认真核对遭灾百姓的实情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