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女人

俞大猷,字志辅,小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霍丘县,大明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听到眼前之人自称“俞大猷”,擎云的脑子里又泛起了那份独特的“记忆”,并非此人真的震今绝古,而是此人同倭贼有关。

 

或者说,但凡是跟倭贼有关的人或事,在那份独特的“记忆”中都印象深刻。

 

算来今年正好是嘉靖十三年,俞大猷该是明年才去参加的武举,一举得中然后直接被授予千户之职,前往守卫金门。

 

俞大猷严于治军,强调先练而后战;用兵注重谋略,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同擎云“记忆”中另一位更著名之人,合称为“俞龙戚虎”,一同标榜史册。

 

前几日擎云还在惋惜,若是那位能早生几十年该有多好,自己也不至于绞尽脑汁的去想猫画虎了。

 

如今,看到眼前的俞大猷,擎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云贤侄,这位俞百户同愚叔一见如故,今后又是一同抗击倭贼的袍泽,于剑道一途你可要多多费心才是啊。”

 

看到俞大猷向擎云施礼,而擎云却愣在那里无动于衷,刘正风又急忙在一旁插言道。

 

“咳咳......是贫道失态了!贫道自幼在山上修行,少见军中悍将,如今初见俞百户这一身肃杀之气,不禁有些神驰了。”

 

擎云也就是一愣神的功夫,急忙也站起身来,冲着俞大猷行了一道门之礼。

 

“俞百户,贫道想要编练的新军,乃是以小股部队为基础作战单位,比如可以定为十一人......”

 

人都到齐了,擎云也就不再墨迹,将他“记忆”相关的一些想法一股脑倒了出来,也包含了这几日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道道。

 

既然有俞大猷这样的将才在,擎云索性也就不再大包大揽,大的方向把握好,个中理念给讲明白,他相信俞大猷做的会比他更好。

 

对于军阵事宜,擎云终究只是门外汉而已,若非有那份特殊的“记忆”存在,他最大的能力无非是上阵多斩杀几名倭贼而已。

 

“俞百户,这几日刘师叔这里已经挑出了三十人,向、米二位师兄再加上俞百户,你们三人恰好分别统带十人。”

 

“章毅,你也从锦衣卫弟兄里挑出十人来,剩下那几人就先在刘师叔这里跑跑腿吧。”

 

一开始的时候,擎云是想着自己亲自带一队的,如今有了俞大猷在,他索性落得一个清闲。

 

只是,向大年和米为义都给了自己,刘正风这参军府的防御就未免单薄了一些,正好就多出来的四名锦衣卫临时给征调过来。

 

“云道长,您所说这样的小股队伍作战卑职明白,只是我等还要训练他们下毒、放冷箭......这些有必要吗?”

 

擎云诉说的时候,还将自己这几天手绘的稿件拿了出来,上边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间或穿插了一些简易的图案。

 

无非是擎云能够想到的长短兵器,长枪短刀、藤牌护盾,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最离奇的还是擎云让人着手准备了几种毒药和生石灰。

 

至于说火器,其实此时的军中就配有,只可惜所用的大多为手持火铳,炮管短、炮管壁薄,导致射程短、杀伤力有限,还经常出现炸膛的情况。

 

十三年前,大明广东水师和葡萄牙人在屯门交战,广东的官员目睹了葡萄牙火炮的威力,于是开始仿照欧洲火炮,这也是明朝火炮制造的开端。

 

与此同时,西方的火枪也开始传了进来,例如鸟铳和鲁密铳。

 

从嘉靖年间开始,又开始仿照西方的火枪,但问题仍然有很多,例如炸膛、不能击发、甚至断裂。

 

由于火枪质量不达标,这一系列问题又是大面积发生,因而大明当下的军队始终不愿意将之作为常规武器。

 

擎云即便有那份特殊的“记忆”存在,却也不是万能的,根本就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军中火器的现状。

 

再说了,他到“镇海卫”来也就是一时兴起而已,若非出现的敌人乃是倭贼,也许擎云根本都不可能跑到这里来。

 

他只是一个道士,泰山派的也好,武当派的也罢,在整个国家机器面前,显得太过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