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饿鬼
咱这故事发生在齐地,有个叫马永的家伙。这人呐,贪心不足,品行还特别差,整天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揭不开锅。同乡们都瞧不上他,背地里都叫他“饿鬼”。
马永三十多岁的时候,日子过得更惨了。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到处都是补丁,就跟那打结的鹌鹑羽毛似的。他整天缩着肩膀,在集市上晃悠,瞅准机会就抢别人的食物,脸皮厚得很。大家都嫌弃他,压根儿不把他当回事,看到他就躲得远远的。
当地有个姓朱的老翁,年轻的时候带着老婆去大城市讨生活。干啥营生呢?说起来不太光彩,反正不是啥正经买卖。等到年纪大了,就回了老家。刚回来的时候,当地那些有学问、有名望的人都在背后议论他,指指点点的。可这朱老翁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经常做善事,慢慢地,大家也就对他客气起来,不再说三道四了。
有一天,马永又在集市上抢吃的,拿了东西不给钱。店主哪能放过他呀,拉着他不让走,两人就这么纠缠起来。马永耍赖皮,就是不肯给钱。朱老翁正好路过,看到这场景,心里可怜马永,就帮他把钱付了。不仅如此,朱老翁还把马永带回自己家,给了他几百文钱,跟他说:“拿着这些钱,去做点小买卖,好好过日子,别再这么混下去了。”马永千恩万谢地走了。
可这马永根本不是个上进的料。他拿着钱,压根儿没想过要去谋划生计,整天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没过多长时间,钱就花得一干二净。没钱了怎么办?他又故技重施,回到集市上抢东西吃。他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做对不起朱老翁,所以每次出去,都提心吊胆的,生怕碰到朱老翁。后来实在没办法,他干脆离开家乡,跑到临邑去了。
到了临邑,有一天晚上,马永没地方住,就跑到学宫里去。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冷得他受不了。这家伙脑袋一歪,想出个缺德主意。他把圣贤像冠冕上的玉串摘下来,又拆了学宫里的木板,生起火来取暖。你说这干的叫人事儿吗?学官第二天发现了,气得火冒三丈,马上让人把马永抓起来,要好好惩罚他。马永这下害怕了,连忙哀求学官:“大人,您饶了我这一回吧!我知道错了,我愿意帮您赚钱,求您别罚我。”学官一听,心里琢磨着:这小子虽然无赖,但说不定真能帮我捞点好处。于是就答应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