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济城 济民(第2页)
在粥棚旁,士兵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递给百姓。
每递出一碗,他们都会微笑着叮嘱:“小心烫嘴,慢些喝。”
百姓们接过粥,有的迫不及待地大口吞咽,滚烫的米粥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腹中的寒意;
有的则眼眶泛红,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向士兵们道谢,那声声感谢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新生活的憧憬。
除了发放米粥,百胜还精心安排官员深入民间,挨家挨户走访,细致了解百姓的疾苦。
他们手持纸笔,认真记录下百姓们的需求,事无巨细。
对于那些在战火中房屋受损的百姓,及时发放建筑材料,组织人力帮助修缮房屋;
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给予温暖的安慰和适当的物资补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秦的关怀与温情。
在百胜的悉心指挥下,济城仿若重获新生,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街道上,百姓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鸟,在街边嬉笑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城市上空,驱散了往日的阴霾与恐惧。随行的商队也帮助那些店铺陆续开张,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货架,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生活的乐章。
而狼牙军士兵们,依旧坚守在各自岗位上,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祥和。
百胜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丝欣慰。
他深知,这仅仅是个开端,未来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将意义非凡。
......
东齐顺利纳入大秦版图后,如何快速消化这片新领土,恢复并重塑其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大秦统治者面前的一道紧迫难题。
此时,罗楠正远在青城,她虽身处异地,却心系大秦的整体局势。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罗楠坐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内,面前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报机。
她的专属电报员,神情专注,手指在电报机的按键上快速跳动,一份份饱含着前瞻性与可行性建议的电报,通过电波,跨越千山万水,飞向大秦皇宫秦萧的所在之处。
电报中,罗楠条理清晰地阐述着:“陛下,东齐之地广袤,民情复杂,为今之计,需从行政划分入手,构建全新治理格局。依大秦成熟规划,可将东齐划分为鲁省、浙省、苏省、皖省四个郡级行政区。如此划分,并非随意为之。鲁省,素有深厚文化底蕴,传统儒学根基深厚,将其独立设省,便于以文化为纽带,凝聚民众向心力,传承教化;浙省,临海而居,商贸气息浓郁,渔业、海运等产业颇具规模,单独管理,能充分发挥其商业优势,推动经济繁荣;苏省,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农业发达,设省治理可更好统筹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皖省,山川纵横,资源丰富,独立行政区利于合理开发资源,带动地方发展。各省份依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必能迅速融入大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