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顺利进行
杨文四处看了看,摇摇头:“这里虽然交通方便,但是离居民区太近了,药品生产可能会有噪音和气味影响,再看看其他的吧。”
回到办公室后,杨文又赶忙给人事部打电话:“喂,人事部吗?我是杨文。杨总之前说要尽快招齐新厂的人员,你们现在进展如何了?我这边需要和张教授他们核对一下人员的专业需求,你们先准备一个招聘方案吧。”
人事部的小刘回答:“杨哥,我们已经在着手准备了,不过对于一些专业岗位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就等你这边消息呢。”
杨文又拨通了张教授的电话:“张教授,我是杨文啊。新厂建设需要确定设备,这和人员招聘也有关系,您那边现在对设备有个初步想法了吗?还有人员的专业要求方面。”
张教授在电话那头说道:“杨文啊,设备的话,我们肯定需要高精度的药物合成仪器,还有质量检测设备。人员方面,需要有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专业背景的,最好有相关工作经验,特别是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的。”
杨文一边记录一边说:“好的,张教授。我这就把这些要求告诉人事部。对了,米国那边临床试验的设备都还顺利吧?”
张教授回答:“目前还可以,不过有些仪器的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校准,我已经安排人在处理了。”
杨开也没有闲着,他在办公室里不断地查看各种报表,关注着资金的流向。同时,他还要和欧洲的李教授进行视频会议,了解欧洲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
在视频会议中,李教授说道:“杨总,欧洲这边的临床试验整体比较顺利,不过在药物的储存条件方面遇到了一点小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杨开说:“李教授,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时间很紧迫,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杨开结束了与李教授的视频会议后,心里对欧洲临床试验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他深知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他决定去找张教授询问关于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
杨开来到实验室,只见里面各种仪器闪烁着灯光,张教授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分子模型。杨开轻轻拍了下张教授的肩膀,张教授这才回过神来。
“杨总,您怎么来了?”张教授问道。
“张教授,我刚和李教授通完话,现在想了解下咱们这边药物研发的情况。目前把药物副作用降低的工作进展得如何了?”杨开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张教授叹了口气说:“杨总,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目前有了一些进展。我们调整了几种成分的比例,从新的模拟数据来看,副作用确实有降低的趋势,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无副作用状态。亚洲临床数据的汇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不过其中有些数据存在一些争议点,我们还需要重新核对和分析。”
杨开皱了皱眉头:“张教授,时间很紧张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这个进程呢?”
张教授沉思片刻后回答:“我们正在考虑增加一些外部的科研力量来协助我们,比如和一些高校的研究团队合作,他们在药物分析方面有独特的技术和方法,或许能够加快我们对数据的处理速度。”
杨开点了点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张教授。你尽快去落实这件事,如果有资金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直接告诉我。那米国临床试验那边呢?”
张教授说:“米国那边的临床试验刚开始不久,目前还在按照计划进行。不过我们遇到了一些文化差异方面的小问题,比如当地的志愿者对于药物试验的一些观念和我们不太一样,导致招募志愿者的速度比预期慢了一些。”
杨开说:“这个问题要尽快解决,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招募策略。”
告别张教授后,杨开又去找杨文询问新厂建设的最新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杨开走进杨文的办公室,看到杨文正对着一堆图纸发愁。
“文哥,新厂建设得怎么样了?”杨开问道。杨文抬起头,无奈地说:“小开啊,遇到了不少问题呢。厂址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之前看的几个地方不是交通不方便就是周边环境不符合要求。设备采购方面,我和张教授沟通后列出了一个初步的清单,但是在寻找供应商的时候发现,有些先进的仪器供应商的交货期很长,如果要按照计划时间让新厂投入使用,可能会受到影响。”
杨开坐了下来,认真地听着:“人员招聘方面呢?”
杨文回答:“人事部按照我们提供的要求已经开始招聘了,但是有一些专业岗位的人才比较稀缺,收到的简历不是很多。我们可能需要考虑扩大招聘范围,或者提高一些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杨开思考了一会儿说:“文哥,厂址一定要尽快确定下来。设备采购的交货期问题,你看看能不能和供应商协商一下,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多付一些定金来缩短交货时间。人员招聘方面,福利待遇可以适当提高,我们要确保新厂能够按时开工,顺利投入生产。”
杨文点了点头:“好的,小行,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尽快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时间很快来到了1982年1月1日。阳光洒在药厂的建筑工地上,那一片忙碌的景象已经和几个月前大不相同。
杨文站在药厂的空地上,看着眼前即将竣工的厂房,心中满是欣慰。只剩下一些收尾工作了,比如厂房外墙上的几块装饰板还没有安装完毕,内部一些管道的标识还未完全贴好。
他对身边的工头老张说:“老张,这几个月大家都辛苦了。这最后的收尾工作可不能松懈,一定要保证质量。”
老张拍着胸脯说:“杨先生,您放心。我们一定把这最后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与此同时,在实验室里,张教授脸上也洋溢着难得的喜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实验室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药的副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是整个团队日夜奋战的成果。
助手小李兴奋地对张教授说:“教授,您看这个数据,在我们调整了配方之后,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张教授仔细看着报告,点头说道:“这是个好消息,但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监测,确保万无一失。”
而在米国和欧洲,临床实践也在同步进行。也许是因为西方人身体强壮的缘故,几乎没有出现副作用,临床试验进展非常顺利。
在米国的试验基地,负责当地试验的大卫医生对助手说:“这新药的效果真是惊人,到目前为止,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身体状况都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没有发现副作用的迹象。”
助手艾米回应道:“是啊,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消息。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加快推进申请进口新药的流程呢?”
大卫医生说:“没错,我们要尽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总部。”
在欧洲,负责试验的皮埃尔医生也在和同事们庆祝。“我们的试验进行得如此顺利,这新药一旦上市,将会给很多患者带来希望。”
同事安德烈说:“现在新公司已经开始在当地申请进口新药的申请了,希望一切顺利。”
杨开在公司总部听到各方传来的好消息,立刻召集大家开会。
杨开坐在会议桌的首位,满面笑容地说:“各位,这几个月大家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成果。药厂建设即将完成,新药的研发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外的临床试验也进展顺利。但是我们不能放松,在最后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张教授说:“杨总,我们实验室这边会继续进行最后的监测,确保新药的安全性。”
杨文也跟着说:“我会督促工人们尽快完成药厂的收尾工作,并且开始准备设备的调试。”
杨开点头说:“很好。那在进口申请方面,我们要安排最专业的团队去跟进,确保没有任何差错。如果一切顺利,我们的新药将很快走向世界,这将是我们公司的一个里程碑,也将为全球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