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红旗渠 中(第3页)

 天幕下,看到林县人民在物资匮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上头要,毕竟这种工程可不是能自掏腰包解决的,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林县人民居然自力更生,创造出无窑烧灰。

 “如此艰难时局,竟能如此创新,实乃我华夏子孙之骄傲!”看到了后世子孙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景象,心中涌起无限自豪与敬意。

 【在整个工程中,一段被后来称为青年洞的隧道路段难度最大,要完成这些工程需要在垂直绝壁上凿出一条600多米的隧洞。条件异常艰难,环境异常严酷,但这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必须打通才能让浊漳河的水流进林县。然而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

 【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得名青年洞。】

 天幕下,人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很难理解天幕反复提及为什么要带着精神二字,可当他们望着青年洞完工后突击队的合影,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简直是对愚公精神的最佳诠释,为什么要一代接一代的干,不就是不愿意世世代代都苦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