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跳跳弹后续(第2页)
天幕下,之前还觉得夜间飞就夜间飞嘛,天上又不会有座山,现在一看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妥协,18米,确定不会撞山上去?”
“这中队也是狠人啊,可以一试”。
李世民听到这高度,比划着,说道:“这个高度别说后世的高射炮了,就是拿弓箭朕也上去蒙一下啊”。其他武将也是纷纷附和到,18米,不到20步的高度啊,这是真能拿弓箭捅下来......
【解决了或者说绕过了跳弹会被摔碎的问题之后,执行任务的中队就开始了紧密的练习。从中队成立到行动开始,整个中队进行了近2000次模拟投弹,在扎实的练习和高度拟真的环境下,大家发现只要环境因素不出乱子,跳弹轰炸的精准度比想象中要高。】
【当然这说的是条件好的情况,一旦风浪大了一点或者投弹姿势不板正,那鬼知道飘弹会怎么飘,例如在1943年的历史记录中,就有一段高清的失败录像,跳弹偏离方向,不偏不倚直接奔着旁边摄影师去了,所幸是训练弹摄影师人没事。但这也暴露了跳弹轰炸的缺陷,那就是它高度依赖水面稳定和投放的姿态。】
看着画面中那枚被加速到500转的跳弹抄镜头滚过来,别说当时的摄影师了,就是天幕下很多人都为之一振,“刺激啊”。
【由于18米的高度实在太低,寻常的飞行高度仪已经无法正常测算了,因此团队在轰炸机的机头和机腹各安装了一个带特定角度的聚光灯,两组光线的汇合点距离机腹18米,只要观察到水面的两束光聚集就代表当前高度为18米。至于在何时投放跳弹,得益于莫内水坝有两座塔楼,利用这两座塔楼为标点计算距离,团队制作了专门的器具,用来瞄准,当器具上的两个标点与塔楼重合时便可以投弹。】
古人看着工程师靠一些极其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复杂的问题,不由得感叹道:“算术的魅力啊,这也是数学的时代啊,真就是百花争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厉害了,这方法真妙啊”。
【1943年4月29日跳弹完成了最后一次测试,5月13日,跳弹送达飞行中队,5月16日,三个编队共计19架兰开斯特在当晚十点前后奔赴鲁尔上空,在30米的高度飞行以规避雷达探测,当接近目标后,继续降低高度至18米,伴随着德国低空猛烈的防空火力,编队开始轮番对三座水坝进行跳弹轰炸。第一编队向莫内水坝进行了四次跳弹轰炸,每次成功的爆炸都激起了冲天的水柱。在准备执行第四次轰炸时,水坝崩裂。整场行动给德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沉重打击了德国的后勤生产,并且极大地激励了英国的国内士气。】
【事后复盘,跳弹轰炸是一个有效的战术吗,是的很有效,毕竟那么大个水坝都炸没了嘛。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可忽视的缺陷,轰炸机在进行跳弹轰炸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的低空飞行,光是这一条就可以将其称为自杀式攻击,除此以外,惩戒行动能够成功除了机组成员和科研团队的努力外,目标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静态的水坝。发起进攻的时间为凌晨,双方视野都不算好,轰炸机的高度极其低,反而规避了一些高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