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征辟顾雍(第2页)

 张新又拿起田楷的书信,仔细的看了看朝廷议封的过程。

 “原来是这样,难怪刘宏给了我两个没啥卵用的头衔。”

 张新口中没啥卵用的头衔,指的是都督幽州诸军事和持节。

 护乌桓校尉本就负责幽州战事,战时有调兵的权力,只不过,如果他想要调动郡兵的话,就要通过刺史那边。

 有了这个头衔,就可以绕过刺史,直接调动郡兵。

 听起来权力是变大了,但问题就在于......

 幽州刺史是刘虞啊!

 张新在接受诏安前,应的是刘虞的征辟,做的是刘虞的从事,刘虞就是他的旧主。

 哪有故吏绕过旧主去调兵的?

 再说持节。

 节,外形就是一根特制的棍子,上方一般雕有龙头表示皇权,还绑着一些装饰物。

 持节之人就是皇帝使者,节的作用就和后来的尚方宝剑差不多。

 使者又分四种: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

 三国后期,这四种使者开始出现高低之分。

 假节:只有在战时可以斩杀触犯军法之人。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平时和战时都可以斩杀二千石以下。

 假节钺,又叫假黄钺,可以斩杀其他三种持节的使者。

 不过那也是三国后期的事了。

 现在这四种使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只在礼仪和具体负责事务的方面略有不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比如假节,主要就是负责军事方面。

 张温出任车骑将军,出战长安,刘宏就给了他假节,让他节制诸将。

 而持节,除了在军事方面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涉地方政务。

 可问题还是一样,张新身为故吏,怎么能去干涉旧主的政务?

 所以他这个持节,实际上的功能和假节一模一样。

 这就没什么用了。

 因为张新的护乌桓校尉,本身就自带假节之权,可以节制诸将,斩杀触犯军法之人。

 汉朝的所有官员,只有四个有长期假节之权。

 司隶校尉、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

 除去京师三独坐之一的司隶校尉,另外三个都是长期戍边,随时面临战事的职位。

 所以朝廷赋予他们长期假节之权,以便随时节制军队。

 也就是说,刘宏这个持节,加了和没加一样。

 只要刘虞还是幽州刺史,都督幽州诸军事和持节的权力,张新就无法行使。

 估计刘宏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这么大方的给他加封了这两个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