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奶奶逝世(第2页)
念初瞪大眼睛望着周围大人们那一张张悲伤欲绝的面庞,他们或掩面哭泣,或默默流泪,整个场面弥漫着一股沉重压抑的气息。不知不觉间,这股悲凉的氛围如同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念初那颗幼小的心,让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只见她那原本粉嫩可爱的小脸上渐渐浮现出一道道泪痕,晶莹剔透的泪珠如同断了线的珍珠般滚滚而下,伴随着一声声抽泣,她也跟着嚎啕大哭起来。
与念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佑安静静地呆立在一旁,宛如一尊雕塑。他那双原本清澈明亮的眼眸此时微微泛红,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尽管对于奶奶的记忆并不深刻,甚至有些模糊不清,但此时此刻,他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深深的哀伤以及众人内心深处对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于是,他就这样默默地站立着,一言不发,仿佛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这位素未谋面但却血脉相通的亲人致以最诚挚的哀悼之意。
与此同时,葬礼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且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李世民置身于这片陌生的环境之中,饶有兴致地观察着现代葬礼的诸多流程环节。眼前的一切令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身处大唐时期的那些过往经历。想当初,大唐的葬礼可是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制以及繁杂琐碎的礼节要求,从丧礼的规模大小到仪式的具体步骤安排,每一处细微末节都必须严格依照既定的规矩行事,丝毫不得马虎大意。然而现如今,尽管时代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葬礼的外在形式也与过去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待逝者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情以及失去亲人后的巨大悲痛之感都是何其相似啊!想到此处,李世民不由得长叹一声,心中感慨万分:“看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怎样更迭,人类对于宝贵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已逝亲人的深切缅怀之情永远都不会改变啊……”
在庄严肃穆的葬礼现场,佑安那小小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默默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主动承担起那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精美的花圈整齐地摆放在指定位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
不仅如此,佑安还热情地引导着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前往灵堂。他礼貌而又周到,用自己那还有些稚气未脱的声音向大家介绍着葬礼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尽管年纪尚小,但他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懂事与成熟。
此时的佑安,目光时不时地投向正沉浸在悲痛中的妈妈。看着妈妈那憔悴的面容和红肿的双眼,他的心中犹如被针扎一般难受。他深知妈妈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于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为妈妈分担这份痛苦。另一边,年幼的念初静静地站在妈妈身旁。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满是迷茫和不安,不时地伸出小手拉住妈妈的衣角,仰着头用稚嫩的童声问道:“妈妈,太奶奶是不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呀?”听到女儿天真无邪的问题,晓晓不禁泪流满面。她缓缓地点了点头,然后一把将念初紧紧拥入怀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从女儿那柔软的身体上汲取到一丝丝温暖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夜幕笼罩下,万籁俱寂,只有那座位于庭院深处的灵堂散发着微弱而昏黄的光芒。一家人身着素服,神情肃穆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守护着逝去亲人的灵魂。
几支白色的蜡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烛火忽明忽暗,宛如夜空中闪烁不定的星星。那跳动的火苗映照在人们脸上,将他们原本就悲伤的面容映衬得更加凝重和哀伤。
许久的沉默之后,李世民缓缓抬起头来,他那双深邃的眼眸凝视着前方,声音轻得如同飘落的羽毛一般:“晓晓啊,奶奶这一生都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如今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想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得到安息吧。咱们应该坚信,她在那里一定会过得幸福美满、无忧无虑的。”
听到这话,一直低垂着头默默哭泣的晓晓猛地抬起那张挂满泪痕的脸庞,泪眼朦胧地望向李世民。她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哽咽着说道:“皇上,我明白的,可是……可是我就是舍不得呀!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总是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她给我做饭洗衣,陪我玩耍讲故事,对我简直太好了……可现在,她突然就这么走了,我真的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难过啊!”说着,泪水又如决堤的洪水般从她红肿的眼眶中奔涌而出。
佑安静静地凝视着妈妈,只见她那憔悴的面容上挂满了泪痕,双眼红肿得像两颗熟透的桃子,原本明亮的眼神此刻变得黯淡无光。看到这一幕,佑安的心像是被一把锋利的剑狠狠地刺了一下,疼痛瞬间传遍全身。
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年幼的时候,那时的他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有一次,太奶奶悄悄地将几颗色彩斑斓、包装精美的糖果塞进了他小小的手掌心,并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慈爱地笑着对他说:“小宝贝儿,快吃吧,可甜啦!”尽管这段回忆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得模糊不清,但那份来自太奶奶的温暖却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了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永远都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