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念初学千字文(第2页)
佑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暖的笑容,轻轻地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她那如丝般柔顺的秀发。然后,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耐心地讲解起来:“所谓‘日月盈昃’呢,其实说的就是太阳会时而升起,时而落下;而月亮则会有时圆满,有时亏缺。这就如同咱们每日所亲眼目睹的那般——清晨时分,太阳总是从遥远的东方缓缓升起,绽放出万道霞光,给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待到傍晚日落西山时,它又会渐渐西沉,将余晖洒向天际,最终消失在山的那头。与此同时,月亮也在夜空中悄然变化着。月初的时候,它宛如一弯细细的月牙儿挂在天边;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月亮逐渐变得圆润丰满,成为一轮皎洁的满月高悬夜空;然而好景不长,之后它又会慢慢地由圆转缺,直至再次变成弯弯的月牙。这些景象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时光的流转和大自然运行的规律。”讲到这里,佑安不禁抬起手来,在空中形象生动地比划着太阳升起、落下的轨迹,同时还演示着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从满月变回新月的整个过程,让原本抽象的描述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李世民端坐在一侧,身躯挺直如松,双手自然地放在膝头。他微闭双目,神情专注而又安详,静静地聆听着佑安那清晰流畅且富有条理的讲解。随着佑安话语的不断深入,李世民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时而嘴角上扬,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此刻,他那双深邃如海的眼眸之中,满满的都是对佑安的赞许之意。
看到儿子如此聪慧好学,对于传统文化竟有着这般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李世民的内心深处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之情。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唇,轻声插话道:“佑安啊,你讲得真是太好了!这《千字文》的确堪称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以及道德规范等众多领域的知识精华。想当年,朕在年少读书之时,也曾与这《千字文》结下不解之缘呐!那时的朕,可是将其视为珍宝一般,反复诵读揣摩,对其中的每一句话都仔细咀嚼、用心品味。正是通过这番深入研读,朕才得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智慧,从而受益匪浅呀!”
佑安和念初满脸好奇地紧盯着李世民,眼神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尤其是念初,她眨巴着那双清澈如水、充满童真的大眼睛,奶声奶气地问道:“爸爸,您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学《千字文》呢?那个时候您们都是怎么学的呀?”李世民听到女儿天真无邪的问题后,不禁微微一笑,他的思绪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自己遥远的童年时光。他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一丝感慨之色,缓缓说道:“为父年幼之时啊,学习的条件可比不上如今这般优越。那时没有明亮宽敞的教室,也没有精美的课本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先生授课时,会先逐字逐句地详细讲解《千字文》的文意,务必让我们透彻理解每一个字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其背后隐藏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和故事。待我们大致明白了这些字句的意思之后,先生便会要求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整篇文章,直到能够滚瓜烂熟地背诵出来为止。然而,仅仅做到能背还远远不够哦!先生还会严格督促我们练习写字,必须把这《千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书写工整漂亮才行。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领悟到了这篇千古奇文的真谛所在。想当年,尽管学习环境异常艰难困苦,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之心却是无比炽热强烈,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呢!”
佑安听完之后,那明亮的眼眸之中忽然掠过了一道细微的光芒,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流星一般转瞬即逝。紧接着,他面带微笑地看向身旁的念初,轻声说道:“妹妹呀,咱们不妨效仿一下父亲年幼之时的做法吧,可不能仅仅只是背诵而已哦,还需要动手书写呢。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只要我们多多写上几遍,自然就能够将这些知识记得更为牢固啦!我这便去取来纸笔哟。”
说话间,佑安迅速转身离去。没过多久,只见他双手捧着一叠洁白的纸张和一支崭新的毛笔快步走回房间。来到桌前,佑安小心翼翼地将纸铺开,又仔细地把笔放在一旁备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深吸一口气,提起手中的毛笔,在那张雪白的纸张上缓缓落下。随着笔尖与纸面轻轻接触,一个个苍劲有力、行云流水般的字逐渐浮现出来——“天地玄黄”。
每一个笔画都是如此的刚健挺拔,犹如悬崖边傲立的青松;每一处转折又是这般圆润自如,恰似潺潺流淌的溪流。写完之后,佑安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轻轻地放下毛笔,伸手握住了念初那略显稚嫩的小手。
此刻的念初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纸张,小脸儿因为兴奋而微微泛红。当她感觉到哥哥温暖的大手包裹住自己的小手时,先是微微一愣,随后便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就这样,佑安耐心地引导着念初,让她跟随自己的动作,一笔一划地开始书写起来。
尽管念初的小手还很幼小,握笔的姿势也稍显生疏,但从她那紧紧跟随着哥哥手部移动的动作以及全神贯注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小姑娘对于学习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和执着。在佑安的悉心教导下,念初的笔下渐渐出现了一个个虽不算完美却饱含努力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