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八)(第3页)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连声追问:“师父,这方子到底咋配的?快给我讲讲!”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好嘞,那我就给你细细道来。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啊,方子里的药材有:芍药15克(三两,古代一两咱们现在就算它5克啦)、炙甘草10克(二两,炙甘草可是调和药性的高手哦)、生姜15克(三两,切片,生姜嘛,驱寒暖胃一把好手)、大枣12枚(劈开,大枣可是补气血的佳品,甜甜的,女生应该都喜欢)、茯苓15克(三两,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定志,可是个多面手)、白术15克(三两,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药材)。

 咱们来看看这方子是怎么煮的。把这六味药材一股脑儿放进锅里,加上八升水(想象一下,就是个大水壶装满水的量),然后开大火煮,煮到水只剩三升左右(嗯,大概就是煮掉一大半吧),再把药渣子捞掉,剩下的药液,温温的,一天分三次喝掉,每次喝一升(嗯,这个量嘛,大概就是个中杯奶茶那么多啦)。

 这方子到底有啥神奇之处?别急,咱们慢慢来。

 首先说说芍药和炙甘草。这两味药啊,简直就是中药里的“黄金搭档”。芍药呢,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脾气”按了个暂停键,让它别那么急躁;炙甘草呢,除了调和药性,还能补脾益气,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马达”加了点油,让它更有力气运转。

 再来说说生姜和大枣。生姜嘛,大家都知道,驱寒暖胃一把好手,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冰块”来了个阳光普照,让它瞬间融化;大枣呢,补气血的佳品,甜甜的,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电池”充了充电,让它更有活力。

 重点来了!茯苓和白术,这可是这方子里的大功臣。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定志,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水库”开了个闸,让多余的水分排出去;白术呢,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田地”松了松土,让它能更好地吸收营养。

 小弟子又问了:“师父啊,这方子里没有桂枝,为啥还叫桂枝汤的变种呢?”

 张仲景仙师捋着胡须笑道:嘿嘿,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啊,这里的“去桂”并不是真的把桂枝给踢出去了,而是相对于原方的桂枝而言,咱们在这里更注重的是茯苓和白术的利水作用。因为你看啊,这小弟子描述的症状里,有个“小便不利”,这就是身体里水分代谢出了问题。所以啊,咱们得把重点放在利水渗湿上,桂枝嘛,就先靠边站一站啦。

 说到这里啊,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有一天啊,一个中药店的老板在店里闲得无聊,就开始数药材。数着数着,他突然发现:“哎呀妈呀,这茯苓咋这么多啊?这得卖到啥时候去?”正巧这时候有个顾客进来买药,老板就随口问了句:“嘿,你说这茯苓咋这么多呢?”顾客一听,乐了:“哈哈,老板啊,你这茯苓多,说明咱们这地方湿气重啊!大家都得靠它来祛湿呢!”老板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这茯苓还得多备点货呢!”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也说明了茯苓在咱们中医里的重要性。就像这小弟子得的病啊,小便不利,身体里水分代谢不畅,不就得靠茯苓来利水渗湿嘛!

 当然了,这方子也不是万能的。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所以在用药的时候啊,还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就像你吃个火锅,还得挑个适合自己的口味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