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例(六)(第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弟子接过药方,一看之下,顿时傻眼了:“师父,这方子这么多药,要怎么配啊?”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别急,为师这就给你细细道来。这方子啊,需要大黄四两、石膏一斤、茯苓三两、白术四两、枳实三两、甘草三两(炙)。记住啊,古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5克。所以,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大黄20克、石膏50克、茯苓15克、白术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

 小弟子一听,顿时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师父,这么多药,要怎么煮啊?”

 张仲景仙师耐心地解释道:“来来来,听好了。先把这六味药放进锅里,加上八升水,注意啊,这八升水可不是你现在喝的那种矿泉水瓶的八瓶哦,得用咱们古代的那种量器来算。然后啊,用小火慢慢煮,煮到只剩下五升汤水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这汤水啊,得温着喝,分三次喝下去,每次喝个一小碗,保证你药到病除!”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里暗暗佩服师父的医术高超。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师父,这脉象时高时低、时强时弱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病得很严重啊?”

 张仲景仙师笑着摇了摇头:“别担心,这脉象啊,就像是调皮的孩子在跟你闹着玩呢。它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因为阳明经和太阴经在打架呢。阳明经属阳,所以会让你觉得热;太阴经属阴,所以会让你肚子胀、不想吃东西。这两个家伙一打架,脉象就跟着捣乱了。不过啊,只要咱们用对了药方,把它们安抚好了,这脉象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啊,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每一味药都有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大黄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能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甘草则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这几味药搭配在一起啊,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小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共同打败病魔!

 小弟子一脸虔诚地问:仙师啊,我还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两感于寒,到了第三天,那该怎么救呢?有没有什么神奇药方?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长须,面带微笑地说:哈哈,好问题!这寒气啊,它可不简单,第三天的时候,它就会悄悄溜进少阳经,然后和厥阴经来个“手拉手”,这下可好,人就开始出现耳聋、阴囊收缩,甚至还会出现手脚冰凉,连水都喝不下去的惨状。脉象也变得调皮起来,一会儿弦得跟紧绷的琴弦似的,就像是琴弦被轻轻拨动,紧绷绷的,告诉你身体在紧张;一会儿又急得像赶集的行人,就像是有人在后面追你,心跳加速,脉象也跟着急促;时而又细得像头发丝,就像是细细的溪流,声音虽小,但生命力还在;时而又散得跟秋天的落叶一样,虽然漫天飞舞,但终究是要归于尘土,告诉你身体有点散了架的感觉。这时候,就得靠咱们的“当归附子汤”来大展身手了!

 小弟子眼睛一亮:哇塞,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这当归附子汤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得像变魔术一样,把药材变成金色的药水?

 张仲景仙师摇头轻笑道:虽不中,亦不远矣。来,我给你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准备好这几样宝贝:当归四两(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是20克,想象成四包小零食那么多),附子一枚,要大的哦,还得先炮制一下,去掉外皮,切成八片(大约10克,想象成一块小巧克力),再来是人参三两(15克,差不多是一根中等大小的胡萝卜重量),黄连三两(15克,想想黄连上清丸的味道,嗯,提神醒脑),最后还有黄柏三两(15克,黄柏就像是大自然的清新剂)。

 小弟子掰着手指头算:这么多好东西,那怎么做呢?是不是得开个小型药炉派对?

 张仲景仙师笑得合不拢嘴:派对倒不必,但确实得有点仪式感。把这五味药材统统放进锅里,加上六大碗清水(差不多就是两瓶矿泉水的量),然后慢火炖煮,直到水变成了一半,也就是三大碗的样子,这时候的药汁,那可是浓缩的精华啊!记得,要温服,一天分三次喝掉,保证你药到病除,精神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