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例(二)(第3页)
小弟子挠挠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您说这‘物性刚柔,餐居亦异’又是啥意思呢?”
仙师摸了摸小弟子的头,耐心地解释道:“这个啊,说的是世间万物都有它的秉性。有的东西刚硬,有的东西柔软;有的喜欢晒太阳,有的却喜欢躲在阴凉处。人呢,也一样。有的人性格刚烈,像火一样;有的人呢,温柔如水。还有啊,大家吃的东西、住的地方也不一样。你看那大草原上的人,天天吃肉喝奶,身体壮得像头牛;咱们中原人呢,五谷杂粮啥都吃点儿,身体就相对均衡一些。所以啊,治病的时候,咱们得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能一刀切。”
小弟子一听,恍然大悟:“师父,您说得太对了!那黄帝和岐伯他们又是怎么跟这事儿扯上关系的呢?”
仙师一听,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知音:“哈哈,你问到了关键!黄帝啊,那可是咱们中医的老祖宗之一。他当年为了搞清楚治病的道理,特意跑到四方去请教各路高人。岐伯呢,就是其中一位大神医。他们两个人一合计,就提出了‘四治’的理论,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环境和季节来制定治疗方案。这可是咱们中医的瑰宝啊!”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道:“师父,那‘四治’具体是啥呢?您能给我讲讲不?”
仙师笑了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四治”讲座:“这‘四治’啊,简单来说就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病制宜’。咱们先说‘因人制宜’。你看啊,同样是感冒,有的人喝点姜汤就好了,有的人却得吃一堆药。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嘛。所以治病的时候啊,咱们得先摸清楚病人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
“再说‘因地制宜’。这个啊,就跟咱们前面说的土地温凉、高下不同有关了。你看那南方潮湿,人们就容易得风湿病;北方干燥呢,就容易上火。所以啊,咱们在不同的地方治病啊,也得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
“然后是‘因时制宜’。这个啊,就是得考虑季节的变化。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就容易得肝病;夏天炎热呢,就容易中暑;秋天干燥呢,就容易咳嗽;冬天寒冷呢,就容易感冒。所以啊,咱们在不同的季节治病啊,也得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是‘因病制宜’。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嘛。比如说啊,你要是得了肺炎呢,就得用清热解毒的药;要是得了关节炎呢,就得用祛风除湿的药。总之啊,得对症下药才行。”
小弟子一听,拍着手掌笑道:“师父,您说得太好了!这下我终于明白治病的道理了!”
仙师看着小弟子那兴奋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哈哈,乖徒弟啊,你能明白就好。不过啊,光明白还不够哦,还得多实践、多积累经验才行。毕竟啊,治病这事儿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小弟子一听,连连点头:“师父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争取早日成为像您一样的大神医!”
仙师一听这话,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哈哈,好徒弟啊,有你这份心就足够了!不过啊,想成为大神医啊,还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行哦!加油吧!”
说完这话,仙师便挥挥手让小弟子去实践了。而小弟子呢,也带着满心的欢喜和期待踏上了他的学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