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九八五解剖老师

第669章 半导体的现状(第2页)

六零年,成立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和冀省半导体研究所。

七零年,建成投产京城东光电工厂(八七八厂)和沪海无线电十九厂,形成中国芯片产业中的“南北两强”

沪海和京城,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初步搭建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这套体系最初能够紧追美国半导体发展的进程,得益于黄坤、谢曦德和王首武等一批从海外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在这批老前辈的带领下,国内半导体行业保障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大军事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为国内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人才培养体系。

七七年,首长邀请三十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半导体专家王首武在会上发言,全国共有六百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相当于外国一家大型半导体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与美日的半导体产业相比较,技术差距在十年以上。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八二年,国家投资二点七亿(六千六百万美元)建设的江北无线电器材厂(七四二厂)iC生产线,建成验收投产,是从东芝引进了公司全面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是国内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产品为双极型消费类线性电路,包括电视机电路和音响电路,八四年达产,产量达到三千万块,成为国内技术先进、规模最大,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工厂。

国家部委于八六年提出“七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五三一“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五微米芯片制造技术,开发三微米芯片制造技术,进行一微米芯片制造技术科技攻关。

九零年又提出九零八工程,投资二十亿元;九五年又提出九零九工程,投资一百亿元……

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前世有半导体行业专家总结原因,由于芯片技术更新速度遵循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十八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国内半导体相关人才缺乏,无法吃透引进来的技术,并一针见血的指出,八、九十年代承担芯片研发重任的是六、七十年代大学毕业的中年技术骨干,知识结构没有跟上世界半导体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