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传檄天下(第2页)

现如今。

已经九旬高龄的严嵩,只觉得日子越来越好过。

如今他以太师之荣闲赋在家,而严家又子孙满堂,儿孙高官厚禄。

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

遥想当年,严家虽然瞧着是风光无限,可那时候也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

如今就算朝堂之上再起惊天风波,严家也能自保无虞。

这份底气,让严嵩只想能再多活几年,多看看严家和大明的兴旺。

可闲赋在家却也不代表老严头就失了观望朝政的本事。

严绍庭今日这般提及,他自然立即就能明白过来,这是自家好大孙意有所指了。

严绍庭含笑点头:“确实是要有新动作。南直隶和浙江的事情处理完毕,已经可保朝廷财税无忧。朝廷现在手握兵马,又有东南这块财税重地在手,接下来做其他事想来只会越发顺风顺水。用这个徽州卫指挥使,也不过是用他的感恩。毕竟南京那边靖难前的功勋已经不可信,倒不如咱们的人坐镇看顾。到时候也好让胡宗宪和顾寰他们腾挪地方,处置别处。”

严嵩沉吟了起来,不时点点头。

严绍庭也不急。

甭管老爷子过去如何,政治本就不讲对错,现在严家就是妥妥的大明忠臣世家。

这几年书院在天下的影响力愈发的大了。

老爷子其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

原本就身子不好的王畿老夫子,前几年到底还是病逝了,即便是李时珍出手也药石难医。余下的聂豹老夫子和钱德洪老夫子,也被严绍庭剥离了大多数的教学任务,如今就住在书院里精心调养。

回想这几年走过的路。

严绍庭不由生出几分唏嘘。

而严嵩这时候也已经琢磨透彻,开口道:“不论是湖广、两广,还是江西、福建,因距京数千里,都需要好生治理。河南、山东、河北临近京师,倒是可以慢慢来。山西、陕西、辽东则要配合清军来做。所以……海瑞”

严绍庭也没有保留,一五一十的回道:“胡宗宪和顾寰坐镇南方,孙儿和内阁坐镇中枢,海瑞今年预备着升都察院左都御史责成山西、陕西、辽东清军事,阁中最近一直在议论这些事情,近日便会有旨意下。”

见大孙子事事都安排好了。

严嵩也松了一口气,却又莫名问道:“皇帝那边”

严绍庭立马面露无奈,哭笑不得的摇头道:“皇上还是有些年少,有时说话不打思量。课业还是得要加一加,只是孙儿会预备着让他慢慢接触更多的政事,等过上几年慢慢让他过问朝政,大约二十来岁便可以将朝政尽数放手交给他去办了。”

严嵩点了点头,细想一二:“等到那时候你也年近四十了,虽说依着我们当年的年龄,正是秉国当政的时候。但对你却又非如此,到时候便回书院,好生治学。”

说罢。

严嵩眼里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十年光景,也不知爷爷能否再看顾着你们十年。”

严绍庭赶忙为老爷子添了一杯茶,笑着安抚道:“国朝也不是没有百多岁的寿星,等十年后无忧他们也该是成家立业了,孙儿还等着您老到时候能五世同堂,儿孙们喊您老祖宗呢。”

似乎是五世同堂的字眼刺激到了严嵩。

老爷子脸上满是笑容。

“且不说五世同堂,便是老夫的孙儿亲手打造出来的大明,老头子也要亲眼瞧上一瞧!”

……

“都瞧瞧……”

“若是无误,无需补充,这道旨意请陛下阅览用印之后,便下六部吧。”

内阁合议公廨。

高仪亲笔操刀,将最新的一道旨意整理好,分发到高拱、严绍庭、赵贞吉三人手上。

众人低头查阅。

这一次草拟的旨意上,赫然题着传徼两京一十三省新政事几个字,道明旨意的内容相关。

高拱则是将旨意放在一旁,反手取出自己准备好的一道奏疏。

“南直隶、浙江之事如今也已经落定,这道辞呈,不知诸位谁愿代老夫呈奏皇上”

高拱一句话,立马引来了众人注视。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中枢内阁权力交替的时刻来了。

高拱退,严绍庭进。

一退一进。

大明的首辅就要换人了。

严绍庭当即起身,走到高拱面前:“前几日皇上亲自过问过元辅,皇上的意思是……元辅还是应当再操劳几年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