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皇帝驾崩(第2页)

高拱初闻自己儿子也被严绍庭点名,脸上一愣。

而一旁的赵贞吉却已经是笑着开口道:“元辅累年秉国,操劳国事,从无私利子弟之事。这些年务观在户部当差,或许旁人不知,但我于内阁执掌国家钱粮之事,却对务观颇为了解,是个能做事的人,若非元辅的缘故,早几年我都要提举务观了。”

有了赵贞吉这位总管天下钱粮的阁臣开口作保。

高拱更是心中沉甸甸的发闷。

没来由。

高拱眼神里带着几分幽怨的刮向面带春风的严绍庭。

“润……严少师如今亦算临乱受命,与我等机预内阁,料理国事,所言句句为国,处事公允,老夫虽年长,却是受教颇多啊。”

也不知这话是在酸严绍庭大权在握,还是感谢对方提携他儿子。

总之。

高拱态度是软下来了。

见此情形,严绍庭脸上笑容愈盛:“既如此……”

高拱点了点头,而后转头看向在场的官员们:“今日圣上有命,少师机预内阁、操弄国政军机,而今新政成法,条条在理,国政兴旺,理在于变,变则盛、不变则败。老夫深以为然,列位同僚在朝为官,可尽言严少师所言之策,查缺补漏,以匡社稷,使江山稳固。”

虽然严绍庭现在是皇极殿大学士,执掌京畿兵马大权。

但自己到底还是明面上的内阁首辅。

这种总结性的话,需要表态的事情,还是得要自己来带头。

严绍庭面带微笑,少不得又要拱手开口:“元辅深明大义,国家兴旺有盼。”

至此。

他要做的事情便算是统一了京师中枢的意志。

至于其他官员

无关紧要。

内阁和六部意见统一,下面人再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得憋着。

他可以分化拉拢给好处,但也不妨动刀子。

确定好一切。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要去调动兵马,还要会同户部筹措军需粮草。

吏部也要调阅储备官员防止东南大规模罢免治罪地方官。

至于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则是开始商议着要派遣三司官员组队南下,好让之后处理南直隶、浙江官场的事情变得符合规章制度。

其余各部司衙门,也自有差事要办。

总之。

随着严绍庭一朝大权在握,整个北京城又开始陷入到繁忙之中。

至于皇帝的安危如何,反倒是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与皇太子有着孺慕之情的严绍庭,就算是朝堂皇权更迭,也不可能失去大权。

既然没法反抗。

那不如躺平,顺其自然。

随后整整三日,整个北京城彻底进入戒严状态。

为了防止消息外传,除了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人员尽出,东厂和锦衣卫也是爪牙齐出,严加督查各处城门出入人员。

至于京营那边,也在镇远侯顾寰的军令下开始调动兵马。

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的人员调动最是密集。

腾骧四卫也已经先行一步,前往河南与江西。

调俞大猷和谭纶南下分别坐镇河南、江西的命令也已经发出。

内阁倒是在中间还顺带着补了一件事,命海瑞巡察九边。而这件事,还是高拱在确定了这一次八万京军南下,真的由儿子高务观操办军需事务后,在内阁补充提出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在朝中动用兵马南下之际,谨防九边出事。

而用海瑞,则自然是对严绍庭的投桃报李。

毕竟这一次南边的事情结束,高务观先有严绍庭推举,后有赵贞吉点评,官阶定然是能上一上的,若是一切顺利,说不得能弄一个户部侍郎的位子。

严绍庭对此倒是保持着默许。

毕竟就算是性烈如高拱,也不过是为人父者。

而对子女的事情上,父母的态度,中原之地,从古至今,乃至未来,都是一脉相承。

他算是借用了拿捏住子女便拿捏住父母的道理,并且活灵活现的运用了一切。

至少他也不需要当着高拱的面问上一句:老高,你也不想你儿子不能进步吧。

如今这样的局面最好,一切都保持着默契。

然而。

就在各方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时。

离着午门前,严绍庭尽掌内外大权的第五日。

京营八万大军,已经在顾寰的带领下离京南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宫中忽然传来了钟鸣声。

那是皇帝驾崩的声音。

一时间。

整个北京城再次震动。

但却没了上一次乾清宫失火时的慌乱。

皇帝死了。

也就死了罢。

但这无疑对当下正在用兵江南的中枢朝堂,带来了更多的繁杂之事。

整个北京城依旧在禁严之中,也同时开始处置皇帝驾崩之后的事宜。

隆庆需要入殓,皇太子需要登极即位。

内阁也为此吵了一架,最后的结果就是因为如今国事繁重,首辅高拱和皇极殿大学士严绍庭,需要操事国政,群辅赵贞吉需要筹措钱粮,群辅胡宗宪随军去了南边,掌控去江南的兵马。

于是乎。

操办隆庆皇帝丧葬的差事,就落在了群辅高仪的肩上。

至于说为何吵架,则是因为皇帝驾崩之后,皇太子即位,依着诏书需要有一个新的顾命大臣班子。

以往基本都是以内阁来定。

但如今却不一样了。

首辅是高拱,但皇极殿大学士明显位次在高拱的建极殿大学士之前。

那么顾命大臣领衔人选,就出了问题。

到底该是高拱为新君的首位顾命大臣,还是以严绍庭。

为此内阁才吵了一架。

而吵架的争论点却又是,严绍庭认为高拱得是领头人,而高拱却又反倒认为该是严绍庭来当顾命大臣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