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重申祖制,天兵下江南!(第2页)
“高阁老执掌中枢,机预内阁,若无阁老提醒,本官倒是要遗落这一茬!阁老公义!”
再一次夸赞了高仪一番。
却是让对方满脸涨红。
高仪此刻也知道,自己算是被严绍庭给利用上了。
但他却也清楚,就算自己方才不与冯保那般说,如今有心要继续对江南动手的严绍庭,也必然会有别的法子引出这些事来。
甚至于。
他可能早就安排好了学生在人群中准备着。
严绍庭再次夸完高仪后,便继续冲着在场的官员们喊道:“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之时,便有成法,凡庶民之家不得收养奴婢,违者依律治罪。仅功臣及官员之方可例外保留奴婢。”
“本官思来想去,那些个远在南直、浙江的地方士绅豪右,恐怕也算不上是我大明的功臣吧非在京中供职,也无地方掌印,恐怕同样是算不得官员。如此,又岂可肆意蓄奴千百人乎”
剥夺江南那帮清流士绅大户的田地和商业,自然就要将事情彻底做到底。
就连蓄奴也要禁止。
好好的人家,就因为无可奈何成了士绅大户的家奴。
这对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就算是从生产力方向去看待蓄奴问题,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严绍庭扫了眼今日依旧是没有怎么表明态度的高拱后,才继续说道:“依大明律,凡贩良民为奴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良民因饥荒而典卖为奴婢,朝廷官府出资赎身,复其良民之身。本官觉着,这是好事也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善政。只是饥荒不常有,逼良为奴为娼者常有,便是无灾无患之年,所谓士绅豪右亦会使了手段,掠民为奴,此举与蒙古贼子犯我边境劫掠我民有何区别”
“本官以为,凡江南蓄奴人家,皆要出资偿赔,还奴为良民之身,官府须得督察,三法司更要遣人督办,东厂、锦衣卫更会暗中窥视,严防上下内外勾结,阳奉阴违!”
说完后。
严绍庭再一次看向高仪,脸上带着浓郁的笑容:“高阁老以为如何”
高仪这会儿早就脑袋一片空白。
他支支吾吾半天,最后也只能神色失落不安道:“少师若真要行此事,恐怕江南势必要出乱子的……到时候政令一下,士绅豪右皆抗之,百姓无知,必被裹挟,苏松常一带工坊歇业,百姓无工钱进项,彼时便是无人从中作梗,依旧会滋生民变。便是少师所为乃是社稷善政,只怕到了地方上,到时候也会成恶政……”
朝堂衮衮诸公知道不知道天下时局
那自然是知道的。
又是否知道根结在何处
答案依旧是知道的。
同样的,不是没有人想过要改变,有志之士也从来都不缺少。
可问题人人都知道,但没人有那个能力去改变。
风险太大了。
大到他们没人觉得自己的肩膀能扛得动。
严绍庭却是啊哈一声,满脸赞赏:“高阁老忧心国家,此诚本官敬佩不已,忧国忧民惟高阁老也!”
又是一次夸赞。
高仪却已经麻木了,他的眼神下意识的看向一旁的高拱。
你高肃卿倒是说话啊!
高仪心中乱如麻。
高拱却同样是心乱如麻。
高!
实在是太高了!
高拱现在只觉得无可奈何。
反对严绍庭提议的
可不要忘了他高肃卿是铁杆的新政支持者,更是为此能干出虚君实相。
自己反对严绍庭的提议,岂不就是自己在反对新政,自己在打自己的脸
至于说如今朝堂之上的官员
高拱更是有苦说不出。
这几年随着皇帝躲到西苑,严绍庭辞官治学,严系官员在朝中蛰伏,无有建言,只会照章办事。而自己又一直在整饬吏治,刷新官场。
凡是对抗新政的官员,基本都被自己驱逐乃是于罢官治罪。
现在但凡在朝中有点分量的官员,也基本都是支持新政的。
现在让他们反对严绍庭提出的明显是新政的法子
而更为关键的是。
不论是要摊丁入亩一体纳粮,还是现在提出的限制蓄奴,严绍庭都很巧妙的避过了在朝官员。
摊丁入亩和一体纳粮,都是针对那些不在朝中为官的人,不是功名之辈,便是早已辞官的人。蓄奴同样是一样的道理,严绍庭明晃晃的就说了,官员不在限制之内。
这等分化。
虽然有些赤裸裸的充满了利益和拉拢。
但高拱却知道,这一手安排实在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