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大明火德充沛!(第2页)
“煤矿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不光是为了减少树木砍伐,也是为了配合朝廷用潘季驯去治河,我们这些人是为了江山社稷,可总也要给后世子孙留一片朗朗晴空。而煤矿的发展,亦能为朝廷带来一份新的财税收入,若是发展的稳妥,说不得将来就会成为朝廷在盐铁之外的一个财税大头。”
他是想要发展能源产业。
而且还必须是以国家掌握绝对权为主。
至于说给晋党两成的好处,无非是希望这帮人能在往后明白知足二字,别因为靠近长城,就什么生意买卖都去做,最后为了几两银子将整个大明都给卖了。
而昌平之所以还要拿一成,则是他早就和宫里以及内府说好了的。
这些钱也不会进严家的口袋,全都要用在书院和昌平,书院要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昌平就是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验证地。
徐渭这会儿脸上露出笑容,轻声道:“今年殿试之后,高中的进士们如今也都已经授官或观政六部五寺,按着少保之前的要求,从咱们书院出去以及那些前来昌平拜了门头的进士,都被安排去了翰林院、詹事府、六科廊、都察院以及北直隶各处衙门。六部五省没有再安排一个人进去。”
按照惯例,每一科进士,除了一甲和二甲前几名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他进士都要在朝中观政几年,亦或是直接下放到地方府县为官。
在翰林院的可以被视为宰辅储备。
朝中观政的,则是朝中日后的中坚力量。
而在地方上为官的,这辈子大抵也就是一府知府,或是一省三司衙门的佐贰官。
不过严绍庭却是笑着说:“还是按照原计划,好生关注那些去北直隶当差的人。日后……朝廷若想长久安宁,总要改一改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治国之道,须得要宰辅必起于府县,不知民事,何以治民”
徐渭微微一笑,点头附和道:“规矩确也是要改一改的。”
这些年,尤其是先帝在位的时候。
袁炜、李春芳等青词宰相的话,可是传的不少。
而在过往的内阁辅臣之中,也不知有多少是为官一生都不曾任于地方,一辈子都在京师官场上磋磨,最后只因为是翰林清贵便能直入内阁。
这样的官,不是说就不能治国。
但也不能以此就确信,每一个人都会治国。
说完后。
徐渭提灯看向严绍庭,小声问道:“少保如今既然已经卸去礼部尚书一职,皇上也为少保空缺礼部,想来接下来是要在书院待一阵子了”
严绍庭脸上露出笑容:“新政起于先帝,却幸于今上,如今不过如那刚刚学会走步的稚童。既如此,倒不如这几年待在书院专心治学,也好生想一想日后的路该如何走。”
翌日。
昌平书院内外都贴出了墨字斗大的告示。
当朝太子少保,原礼部尚书严绍庭,正式在昌平书院开设新学课业,凡昌平书院各分院在籍学子及天下有志之辈,皆可就学于下。
过午之后。
昌平书院各分院凡一百零八名学子,开始正式走进新学大课堂。
与之配合的是新一期的昌平报开始大肆宣传新学理论。
解释何为新学,学之何用。
一场轰轰烈烈却又静悄悄的新学说,开始在人们注意却不甚重视的情况下,悄然铺开,如那三月的春风一样拂过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
公元1572年。
大明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初夏。
北京城。
比之过去的四年,今年的北京城夏日来的更早了一些,空气也显得格外的炽热。
不过五月,白日里热浪便卷的路上行人汗流浃背。
然而即便是这等提前的酷暑,京城外的运河河道里,依旧是舟船不歇,首尾相连,船帆遮天蔽日。
这几年京师发展的愈发快速,天南海北的货物每天都在以庞大的数量涌入北京城。
城门内外,被镇远侯顾寰操练四年的京营官兵们,军容气质一改先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双目炯炯有神。
而自阴山镇轮番调入京师的边军,更是目有杀气。
即便是这等酷暑,京营官兵们依旧是披甲在身,虽汗如雨下,却屹立于城墙上下,不动如山。
待到夕阳西下,几阵风吹过,空气终于不再那么炙热。
北京城也渐渐显露出不一样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