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砍向皇帝的刀(第2页)

鲜红的酒水无比清晰。

 

又显得无比狰狞。

 

……

 

“天塌了!”

 

“这回当真是天都要塌了!”

 

“现在如何是好……”

 

六科给事中曹子登嘴里不住的念叨着,脸色紧绷,从午门前的六科直房一路出宫,赶到位于城北安定门东南侧崇教坊里的国子监。

 

自从原刑部尚书严世蕃自请辞去刑部差事,如今便一直掌着国子监的学事。

 

说来这位小阁老也是真有几分本事。

 

这才不到一年的事情,原本学风日下的国子监,竟然隐隐有重现太祖高皇帝时的辉煌。

 

当下的国子监,再不见那等终日在南城寻问柳的士子,也没有那等荒废学业只知游戏的浪荡儿。

 

如今的国子监。

 

即便是在院墙外面,也能听到那阵阵读书声。

 

而进到国子监里,便见各处院落屋檐下,都会有监生们辩经的争论声。

 

学风可谓一扫而清。

 

甚至于如今国子监的几位师长都已经放出了话,下一科会试要与昌平书院争个高低。

 

没错。

 

就在年初的春闱会试中。

 

龙庆二年壬辰科殿试,朝廷共取三甲进士合计四百零三人。

 

而出自昌平学院的就有五十七人之多!

 

当然,这些人的出身籍贯都不一样。

 

但放眼整个天下,能以一座书院,供朝廷取三甲进士五十七人,也是国朝头一份了。

 

这也就有了国子监的师长们,说要在下一刻与昌平书院争个高低的由来。

曹子登一路走来。

 

不时就能遇到那些手握书卷或是腋下夹着书本的监生们,形色匆匆,便是见到自己穿着一身官袍,也不过是稍稍慢些脚步,颔首行礼便继续赶路。

 

这倒确实学风大为改正。

 

曹子登不由点了点头。

 

但因为心中有事,依旧是脚步不减,一路到了国子监后面一座栽种自成祖时的杏树庭院中。

 

二百年的时间。

 

当初由成祖下令自山中移来的杏树,早已树冠盖过整个庭院,宛如华盖。

 

此时节更是枝叶碧绿葱葱,为庭院下遮挡出一片阴凉。

 

而就在树下,严绍庭赫然正陪坐在如今的国子监祭酒严世蕃身边。

 

在他们的面前,除了国子监的司业、监丞和博士、助教们,就连在制敕房做事的中书舍人苏愚,也在其间随意就座。

 

曹子登急步而来,同为师兄弟的苏愚抬头看向他,点了点头,而后伸手做了个噤声的动作。

 

见状,曹子登立马慢下脚步,悄悄靠近过去。

 

只听先生正在面带笑容的说着话。

 

“国子监学改目下已有成效,后续学改自然势在必行。”

 

“如今朝中推行新政,欲要天下百业兴旺,便不能拘泥于经学一处。天下学子万千,还是那句话,当否万千学子皆为官”

 

“我等既为人师,自要为门生学子后生着相,教习百业,当科入仕为官者,官之。当习百业而得自食其力者,当习之。”

 

如今已是礼部尚书,掌天下教化之名的严绍庭说话间,自然是得了在场国子监师长们的连连点头赞同。

 

但其实除了因为他是执掌天下教化的礼部尚书,更多的还是因为昌平书院便是因他一手而成。

 

世间道理千千万。

 

唯有实践出来的道理不变。

 

昌平书院现在就是国子监师长们眼里的明证。

 

在场的一名国子监助教笑着说道:“少保言之有物。如今昌平书院不光在今岁登科五十有七,且京中各部司衙门亦有不少新吏出自昌平,善算者吏户部、太常寺、光禄寺,善法者吏吏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便是那等热衷木工、瓦工、铸铁冶炼、修河铺路造桥的,也能为工部一新吏。当真是活天下学子以生计之路也,教化之功泽被后世。”

 

一名在国子监当差做事最久的五经博士,先是好一阵眉头皱紧,但随后却慢慢舒展开来。

 

老博士轻咳一声,面上僵硬,却是说道:“前些日子下官外出遍访京畿学堂,查问学业。近于昌平一地,忽然查晓,如今昌平近处不少别业操事之人多为昌平书院所学而出。下官又返京中,查问南北两城铺坊,亦有诸多学自昌平之人于中操事盈利。下官经学一生,久为五经,学达而难治,如今亲眼一目,方觉世可无官,不可无业。经年前,下官对少保心中多有腹诽,如今思来竟如井底之蛙,不觉少保参天教化之功,实乃下官愚钝短见。”

 

说罢。

 

这位即便入仕之后就一直在国子监担任五经博士的年老官员,竟然是当众起身,朝着严绍庭恭恭敬敬心悦诚服的躬身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