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折铜征缴(第2页)

 

一想到当初张居正也是清流一系,更是徐阶的得意门生,而现在却是对清流士绅拔刀相向,李春芳便是一阵恼火。

 

可下一秒。

 

吕芳口中诵读的奏疏却是话锋一转。

 

“漕事之重,重于泰山,臣操江南,不敢妄言。然输漕之制,在系京粮,多取湖广,少录江浙。若解江浙百姓之艰,臣伏请奏乞,改江浙两地税赋正色、折色,皆折以铜钱征缴,唯此可使百姓免重课之下兼有输粮之苦,缓百姓之辛,朝廷得铜钱之利,为此具本亲赍,谨奏奉圣旨。”

 

大殿内气息一转。

 

高拱两眼瞪大,眼里闪过一道诧异。

 

他竟然是没有想到,张居正会从漕事入手,最后说的却是南直隶、浙江两地正课赋税的事情。

 

不过转瞬之下,高拱却又觉得张居正此法竟然隐隐有可行之势。

 

江浙两地本就是从国初就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赋税沉重,至今都未有改变。

 

虽然这里面有太祖当年对江东之地的嫉恨。

 

但里面也未尝没有借重税,削弱江南势力的因素存在。

 

毕竟在前元一朝,所施行的包税制下,江南那帮人哪怕是前元亡国,大明创立,都还在怀恋他们身为元臣的时光。

 

而自前宋开始,江南也渐渐取代关中、河东,无数能人执掌朝堂。

 

打压江南,几乎是默认的事情。

 

那么。

 

减轻江浙两地的税赋担子,自然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高拱也心知肚明。

 

但若是解一解百姓之苦,却是可以做的。

 

让江浙百姓折铜缴纳赋税,确也可以免了百姓们每年输送税粮到漕河渡口的辛苦,也能免了缴纳税粮的时候,遭受官府衙役盘苛。

 

折铜征缴

 

高拱面上微微一笑。

 

倒是个好法子。

 

然而。

 

李春芳却是心头大震,眼里布满阴沉,面色更是阴翳起来。

 

原以为张居正是要插手漕运一事,好借机在江浙两地度田之后,再借漕运之功,回京任用,寻求入阁。

 

没成想。

 

这个清流旧党的叛徒,竟然是要在江浙两地行折铜征缴的事情。

 

这事情自然是好事。

 

但对他而言,却是大大的坏事!

 

仅仅是一瞬间,李春芳便已经暗自低头,侧目扫向身后的严绍庭。

 

这一刻他也清楚张居正这道奏疏,必然是在和严绍庭打配合。

 

一旦皇帝和朝廷准允了江浙两地百姓往后折铜缴纳赋税,那只会导致一个局面。

 

江浙两地铜价大涨,而银价则会相应贬值。

 

要知道。

 

就在不久前,他们才将金行里的银币取现一空!

 

绝不能让这道奏疏得逞!

 

须臾之间。

 

李春芳心中便已经想好计量。

 

当即躬身手抱笏板站出。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

 

在他身后的严绍庭微微一笑。

 

折铜征缴赋税,对现在的李春芳和清流旧党、江南士绅大户们来说,自然是大大的不妥。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

 

老张在小屁孩登极后,推行一条鞭法,执行折银征缴的办法,虽然出发点也是好。

 

但却是忽略了中原钱钞制度的错漏。

 

最终就是导致因为折银缴纳赋税,最终反倒是让江南那帮士绅豪族完全将天下钱钞权柄给抢夺了过去。

 

而现在。

 

因为自己。

 

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改动和偏差。

 

这样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再出现。

 

如今的江南士绅大户们,虽然手中握着银钱,可那又如何

 

现在咱在江浙两地,就不用银子说话了,全都用铜钱来缴纳赋税。

 

那些大户就只能将手中的银子换成铜钱。

 

而好巧不巧的是。

 

在最近通过陆绎安排在江南的锦衣卫传回的消息,严绍庭也知晓了,江南那帮人为了能将金行给挤兑破产,竟然有不少人是卖地卖宅卖铺子,也要去金行取现银钱。

 

亦是在这个过程中。

 

停靠在杭州府市舶司码头的柏富贵那帮人,白白的通过这一次带来的数百万两银子,几乎是以极低的价格,将浙江两地有价值的东西都买空了。

 

得想个法子,从柏富贵这帮人手上将那些有价值的资产弄回来。

 

严绍庭暗自思忖着。

 

而在前头。

 

李春芳则是继续急声说道:“如今南直隶、浙江两地正行度田,本就局势混乱,月余时间,南边更是要开始春耕,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如今若准允张居正所请之事,折铜征缴赋税,恐会引起地方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