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大明朝最年轻的尚书

第568章 大明朝最年轻的尚书

 

寂静的瀛楼。

 

楼外是那夜风拂过,吹动了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水畔的垂柳随风摇曳,索索作响,发出细腻悦耳的声音。

 

而朱载坖的内心却是猛的一跳,宛如是有一道闷雷声在脑中炸响。

 

藏在帝王常服袖袍下的双手,也不由的握紧成拳。

 

不过。

 

皇帝到底是不可名状的存在。

 

朱载坖的脸色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只是嘴角带着丝丝笑意。

 

他缓缓转过头看向眼前的年轻人,刚刚为帝国立下大功,统御三军收复故地的功勋之人。

 

“前唐贞观四年,四方蛮夷头人来使中原,入长安城,登太极宫,朝我中原君王。值此,诸夷欲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诸族共主。乃至彼时,中原之国势盛,兵锋无敌,遂自此中原发四方蛮夷诸部之文,皆盖天可汗印玺。”

 

这是天可汗之名的由来。

 

对于朱载坖这种三十年身处王府潜邸,又历数年书院山长一职,自然是早已熟记于心。

 

进而。

 

朱载坖脸上带着一丝深意:“润物今日问朕于天可汗之名,是何用意”

 

严绍庭亦是面上含笑。

 

自己和朱山长这一问一答,可不是简简单单流于表面。

 

自己问天可汗之名。

 

朱载坖按本解释,但却又提到了中原国势强盛,兵锋无敌,这可不就是如今的大明将要望见的景象。

 

而朱载坖心中也同样明白。

 

当严绍庭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存了什么意思。

 

自前唐贞观四年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而天可汗的称号在唐朝尚未覆灭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

 

如今,貌似中原之国的君王,即大明的皇帝陛下,似乎也有机会取得这一充满荣耀和威严的帝王称号。

 

朱载坖心中如何不激动。

 

自己自即位以来,所求的无非就是属于君王的文治武功。

 

没有什么比国家日益强大,将士在外开疆拓土,四方蛮夷俯首称臣,来的更为直接有效了。

 

如今光是一个复套的功绩,就足以让自己告慰天地,祭祀太庙了。若是再上一个天可汗的尊号,自己的帝王功业就可以直追二祖了!

 

严绍庭自提出后,便一直默默的注视着皇帝的反应。

 

眼前这位新君,和老道长是全然不同的。

 

其实从内里最深处的跟脚来说,老道长那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是在不断的对抗朝堂官员,以求将前面历代大明君主丢失的权柄一样样收回。

 

所以老道长不断的使用朝堂权谋,用臣子去对抗臣子,而自己则往往是置身事外,从容应对。

 

等到了如今隆庆朝。

 

大明终于是在老道长的手中打开了新政的口子,新君则是继承了这一遗愿。

 

但朱载坖这位隆庆皇帝却又有所不同。

 

他需要新政来中兴帝国,却又要取得远比先帝更多的名声。

 

好名声。

 

这一点在原本的历史上,同样发生过。

 

只是过程和结局不一样。

 

严绍庭可是清楚的记得属于隆庆一朝的那一桩桩大事件。

 

隆庆开海。

 

隆庆和议。

 

最后得隆庆中兴之名。

 

可原本的路子是错的。

 

开海只是让东南一地的士绅大户们,更加的富裕,可以更为光明正大的赚取海外的利润,而朝廷却根本无法从中得到半点好处。

 

与俺达部的和议也是如此。

 

虽然让九边得到了喘息之机,让将士们可以稍作歇息,但也彻底让九边陷入到最终崩坏的路上,肥的只有边地文武官员和晋商晋党。

 

于是乎。

 

隆庆一朝就出现了,国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而皇帝却得了一个中兴之君的名头。

 

官员士绅们赠送给皇帝的。

 

而一个求名的皇帝,自然是好相处的。

 

也正是因此,这才有了今日严绍庭这番言行。

 

迎着皇帝的注视,严绍庭面上含笑。

 

他轻声道:“我中原之敌,历来皆在北地,自秦汉以来,凡动荡我中原国本之敌,皆自北而下。而东海、南岭、西域,虽有贼寇窥伺中原,却不过撮尔小贼,不成气候。臣此次奉旨领兵出征,克复河套故地,引兵北出阴山,控扼漠南,遥望漠北,深知北地之敌乃我中原心腹大患。臣以为,此番三军将士效力,俘贼子无数,将入朝献之。陛下之功业,可直追二祖,若陛下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则我朝当继续用兵北地,东起辽东,西至河西,荡一切北地贼寇,驱贼西逃,则北地可得至少百年安宁,诸部来降以求归附。”

 

在勾动出皇帝那颗欲要成文治武功的帝王之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