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国朝胥吏衙役考察报告(第2页)

 而这些幕僚师爷,无不是精通刑名、算术两道。

 所为的就是帮助东家,能在上任之后于官府衙门里,和那些盘根错节的胥吏衙役们争夺那么一丝丝的权力。

 这样的局面难道没人能看到吗

 不。

 谁都看得明白问题所在。

 只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人们就会习惯性的做出选择。

 即:视而不见。

 只要自己看不见,那么问题就不存在。

 胆怯的就当个鹌鹑,势弱的就跟着胥吏衙役盘剥百姓,强势些的才能做到直接盘剥压榨胥吏衙役,再让这些人更盛盘剥地方百姓。

 于是。

 这个怪异到扭曲的体系,竟然就这么稳固的运转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

 现在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为天下文官发声的恩人”

 严绍庭嘀咕了一声,面露笑容。

 虽然这些人过去选择视而不见,可不代表自己开始插手这件事,那些人还能继续视而不见。

 人活着。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过去没有选择。

 而现在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新的选择。

 不过当下还需要等待昌平报发行南北,使这件事进一步酝酿。

 说到酝酿。

 严绍庭眼神不由瞥向了小官迷大妹子。 他嘿嘿一笑。然后屋子里床笫一阵咯吱,伴随着陆文燕的惊呼声,气氛开始变得暧昧起来。

 而在京师。

 如今各部司衙门里的老爷们,多了一个新的爱好习惯。

 那就是每日早早的上衙点卯后。

 便要冲泡一杯茶,然后让衙门的门房小吏送来最近的昌平报。

 随后便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报。

 如此,上午半天功夫便能过去,而后才是开始处理衙门公务的时候。

 等到正午在衙门里用膳的时候。

 众人便会相互讨论,自己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刊登在昌平报上。

 若是当日有本部司衙门的文章刊登在了昌平报上,那今日下衙后这位就得要出钱,寻了酒楼请衙门里交情深厚的同僚一同吃酒。

 不知不觉。

 小小一份昌平报,已经在官场上取得了这等成就。

 而在士林里亦是同样。

 比之官场上的人,士林之中对昌平报更为看重。

 有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夫子时不时写篇的文章刊登在昌平报上,偶尔还会有首辅和内阁里的袁阁老刊登文章。

 这可是追求名利最好的手段了。

 士林里几乎是每一份昌平报都不落下,只要找到机会就要写篇文章或是辩论送去昌平书院,希望能刊登上去,为自己扬名。

 而这样的追求,在昌平报头几次刊印后,开始对外公示凡是收录刊登的文章,其作者都能收到一笔稿费银子后,热度便愈发不受控制。

 一时间。

 昌平报和昌平书院已经隐隐成了领衔大明文坛风向的存在。

 至于说有没有人想要弄一份同样的报纸呢

 自然是有的。

 诸如江南地区,那些有钱又闲的士绅大户们,自然想要有样学样,弄一份报纸为自己扬名。

 也有不少人付之行动。

 但论影响,如何能比得过裕王坐镇的昌平书院弄出来的昌平报,又如何能找到比聂豹三人更有分量的老夫子

 更不可能会有内阁大臣给他们投稿刊登文章。

 两相比较之下,昌平报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大。

 这一日。

 最新一期的昌平报,在北京城门大开的那一刻,便被送入京中,在官府老爷们上衙点卯前,一一送到各部司衙门门房处。

 高翰文今日如同过往一样,早早的在家门口喝了碗豆浆吃了两块饼子后,怀里揣着个卤鸡腿,就到了都察院。

 走进衙门,他便从门房处取了一份今天最新的昌平报,将报纸架在腋下就进了自己的公廨。

 门房那边就会取下,左佥都御史高翰文某某日取报纸一份。

 等到高翰文的俸禄发下来的时候,就会对应的扣除这份报纸钱,然后和昌平书院结算。

 毕竟书院山长可是姓朱。

 谁也不敢因为这一份报纸,就欠朱山长银子。

 别回头朱山长没说话,朱道长就大发雷霆了。

 话说拿了报纸进到公廨里的高翰文,头先是和共同在这一处公廨办公的几位同僚互相道了一声早。

 高翰文便从自己的桌案下取了一罐子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