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严绍庭的经济学(求订阅)(第2页)

 嘉靖倒是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办的。

 而且停了徭役,灶丁们不就又能更多的产盐。

 这是嘉靖心中的账。

 而严绍庭心中则是另一本账。

 确定盐户产盐能拿到的工本,降低百姓采买食盐的价格,百姓得到足够的食盐补充,朝廷薄利多销,保证盐课正常。

 其实若单论他还有法子,能让大明在盐课上获得更大的利润,但那样百姓就没日子过了。

 殊不知,后来满清康雍乾三朝,天下盐税就从三百多万两,上涨到了七百万两。而在光绪年间,天下盐税甚至都能高达三千万两白银。

 对比来看如今大明嘉靖朝,天下盐课每岁不过百余万。

 当真是让人不禁唏嘘。

 严绍庭抬头看向嘉靖,试探着说道:“陛下,那臣先前所……”

 他的话尚未说完。

 便再一次被嘉靖打断。

 嘉靖开口道:“革除产盐灶丁徭役事,朕允了。你且再与朕说来,你所谓盐政之外事。”

 自己的话被打断。

 严绍庭目光微微一动,一切都如自己所料。

 但是皇命当下。

 他也只能转口道:“臣所奏盐政之外事,乃国朝经济事。”

 “哦”

 嘉靖面露好奇。

 他知道严绍庭在经济上的才华,所以之前才会让其去户部当差,又兼办军需诸事。

 看中的,就是严绍庭在经济一事上的能力。

 现在见严绍庭要言国朝经济之事,自然是好奇心大起。

 而严绍庭却是在组织词汇。

 自己总不能直接对道长说,劳动生产力增进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之顺序这一类的话吧。

 太生涩。

 满脑子搞钱,满脑子修道的嘉靖,恐怕一个劳动生产力就需要自己用数百上千字来解释。

 重新思考了一番。 将原本想好的奏对,又整理了一遍。严绍庭这才开口道:“臣以为,国家财税或言国家财富,皆是取之于民,非是无根之水。”

 嘉靖点点头。

 这话他是听得懂的。

 不论是现在的人丁税、还是夏秋两税,亦或是钞关水、盐课、铁课、茶课、丝课、布课等等,都是源自民间。

 严绍庭则是又说道:“而在臣看来,若要国家财富强大,则必当首先裕民,只有百姓富裕起来,方可让国家财富增长,国朝财税增多。民裕则国富,民穷则国贫。”

 “民裕则国富……”

 “民穷则国贫……”

 嘉靖默默复诵,轻声嘀咕,而后竟然是独自陷入深思。

 许久之后,嘉靖好似方才反应过来,他的眼里带着浓郁的疑惑,看向严绍庭。

 “你且接着说。”

 丢下一句话,嘉靖仍是皱着眉头深思。

 严绍庭看了两眼老道长,才继续说道:“百姓若要富裕,便需专门营生。若为农户,则精耕细作。若是盐户则勤恳制盐,不事其他。

 “如臣今日所请,停办盐户灶丁徭役。陛下圣明,自是知晓,灶丁停办徭役,则全年时间尽可用于制盐,则产盐必定增多。

 “如此,灶丁岁入增多,朝廷所得盐课亦多。

 “再如东南各地织造丝绸,若此类百姓全年不事其他,只专心织造,则产量自当增加。百姓多产多得,朝廷便可自其中多得税课之银。

 如此,便是微臣所言,民裕则国富。”

 这是一个嘉靖从未听过的经济之说。

 在倍觉新奇之外,嘉靖亦是觉得似有大道理暗藏其中,只是自己此刻却是无法将之贯彻了然。

 瞧着嘉靖陷入沉思,头痒难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