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没办法的办法(第2页)

 

简单来说,就是像是看鱼塘的几个老人,两天能算一个工分,那些孩子几天算一个。

 

等到年底鱼塘产出以后,按照出售价值,扣一部分农场对鱼塘的前期投入。

 

然后农场,村里,学校三方分成。

 

其中,村里是要抵扣农场给他们的农肥,也就是猪粪。

 

而学校,何雨柱跟那个校长商量过后,是准备把那笔钱用在学生们的午餐上面。

 

这个事里面,村里开头就不亏,毕竟农场的猪粪,他们本来是要钱买的。

 

现在农家肥可是个紧俏货,想要地里产出多,那么肥料肯定得使足。那些老头在村里,原来干的就是拣猪粪那些活。

 

如今可以直接挣工分,可以为集体做贡献,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干的是一头劲。

 

至于学校则是稍微复杂一些,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鱼塘的产出不透明,要不是何雨柱前几年对学校的贡献,人家老校长能把“空手套白狼”的何雨柱直接扭送到公社去。

 

这个里面,也就何雨柱清楚,只要不出现什么大规模病灾,那么鱼塘的产出不会太差。

 

现在看上去,是何雨柱忽悠着学校那些孩子白给鱼塘使劲。但等到年底,鱼塘产出售出以后,估计学校的老校长也会跑过来给何雨柱磕一个。

 

能解决孩子们一顿午饭,那么愿意送孩子过来上学的家长,又要多出不少。

 

你不能指望每个家长都明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哪怕老校长每年为了让那些偏远地方的孩子能继续求学,把腿都跑细了。

 

但还是有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学那些没用的东西,不如留在家里多干点家务。

 

如果何雨柱这个计划能成,能给那些家庭孩子节省一顿午餐,那就有力的多了。

 

比如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在家里少吃一点,就等着中午在学校大吃一顿,那家里的粮食就节省了。

 

用一个挣不了工分的孩子,有人管着能供饭,还能学着认几个字,没有家长不愿意。

 

当然,那是家里孩子多的人家,不得不如此精打细算。

 

农民一直就是贫寒的,就算何雨柱给公社带来砖窑,但还是有很多偏僻村子,有很多吃不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