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血太岁的下落

 “林先生,你能和我一起去吗?” 

 得到血太岁的消息,兵池含玉激动无比。 

 她接着又问林默。 

 毕竟,林默既然知道血太岁的存在,自然知道那东西什么样子,是真是假。 

 到时,也能替她掌掌眼。 

 “可以。” 

 林默答应下来。 

 不过,他接着却叮嘱罗晴:“老爷子恢复心跳的事,谁也不能告诉,一定要保守这个秘密。” 

 “就当他已经死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切记,不可暴露!” 

 “咦?”罗晴不解:“家主现在有希望得救,可是个大好事,大家知道的话,也会感到高兴的,为何不能说?” 

 兵池含玉也有些纳闷。 

 林默却冷呵一口气:“如果消息透露出去,有人会高兴,可有人也会不高兴,甚至还会彻底害死老爷子。” 

 “我怀疑,老爷子这次车祸根本不是意外。” 

 “而是有人故意为之!” 

 什么?! 

 听到林默的话,二女都很惊讶。 

 “是谁?” 

 兵池含玉花容失色:“谁那么大的胆子,敢对爷爷下手?” 

 “不知道。” 

 林默又道:“目前也只是怀疑罢了,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对方迟早露出狐狸尾巴。” 

 对此,二女都难以置信。 

 不过罗晴还是答应了:“明白了,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会守在这里,保证不会让任何人发现。” 

 说完,她便转身将那张白布,盖在了兵池老爷子身上。 

 从头到脚盖了个严严实实。 

 虽然这么做有些不合适,毕竟在林默的救治下,老爷子已经恢复了心跳。 

 自然,就不算死人了。 

 而盖上白布,可是死人才有的“待遇”。 

 兵池含玉见状,心里也有些难受,可是林默都这么说了,她也没再说什么。 

 毕竟,爷爷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她宁可信其有。 

 半小时后。 

 林默开车来到城西。 

 兵池含玉则坐在副驾驶上,这辆劳斯莱斯也是兵池家的,但兵池含玉不会开车,林默只好当司机。 

 他望着眼前那栋古香古色的中式老宅子。 

 “就是这?” 

 “嗯。” 

 兵池含玉点了点头:“文家也算是京城的一线豪门,他们祖传做古董生意,如今家主是文祥。” 

 “他曾去参加一场兵池家举办的晚宴,我见过他。” 

 “人,还挺好说话的样子。” 

 林默提醒:“既然血太岁是文家的传家宝,那可就不一定好说话了,之前不是有人花十亿,他都不卖么?” 

 “没关系。” 

 兵池含玉眼神坚定,暗暗鼓劲道:“事关我爷爷的生死,我也会给文家最大的诚意,就算她把我打出门,我也不会放弃。” 

 “走吧!” 

 接下来。 

 林默和兵池含玉下车,登门拜访。 

 文家不一定知道林默,但一定知道兵池含玉。 

 毕竟是京城超级豪门兵池家的大小姐,那是何等的尊贵,京城又谁人不知? 

 两名文家年轻人亲自带路。 

 二人到了大堂。 

 家主文祥已经在这里等待恭候了。 

 此刻,一见兵池含玉这个高贵的大小姐亲自登门,他显然有些惊讶,赶紧亲自上前,拱手行礼。 

 “兵池小姐!” 

 “刚才有人告诉我,说您来登门,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 

 “平日,您可是极少出门的,今日亲自莅临我文家,真是让我这整个老宅子都蓬荜生辉啊!!” 

 “文家主,客气了,贸然登门,是我们多有打搅。”兵池含玉微微一笑,丝毫没有兵池家千金的架子。 

 反而,得体而谦逊。 

 “咦?” 

 可很快,兵池含玉便疑惑问道:“文家主,您这伤……” 

 只见文祥脸上,一片青紫,门牙都没了一颗。 

 一笑,都能漏风。 

 这幅模样,看起来倒是着实有些凄惨狼狈。 

 “啊……没事!” 

 这一问,顿时让文祥尴尬的笑了笑:“自己不小心摔的,没什么大事!兵池小姐,快请上座吧!” 

 一旁,林默眼神怪怪的。 

 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文祥脸上的伤,可不是什么摔的磕碰伤。 

 那是典型被人打的。 

 不过…… 

 文家好歹也是京城一线豪门,虽远远比不上兵池家,可也算是有权有势的存在了。 

 什么人敢把文家的一家之主揍成这样? 

 这倒也稀奇了! 

 不过林默也看出来,关于受伤的原因,文祥并不想说。 

 他也没多问。 

 很快,他和兵池含玉被请坐了下来。 

 在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后,文祥这才笑问:“兵池小姐到我文家来,真是我文家的荣幸,不过……不知您所为何事?” 

 兵池含玉深呼吸。 

 虽然她是势在必得,可血太岁毕竟是文家的传家宝,如今她却为血太岁登门,保不齐文祥不会生气。 

 但,她可以谈。 

 “实不相瞒,如今我有一件事,需要求文家主。” 

 “不敢当!” 

 文祥一听,有些受宠若惊:“兵池小姐,您这话可是言重了,您有什么事,尽管开口,我文家一定办到!” 

 “您吩咐就是了,怎敢当求呢?!” 

 “那我就开门见山了。”兵池含玉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我爷爷操劳一生,最近身体有些不太好。”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