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章 量子态证据保存技术的诞生(第2页)
有了这次宝贵的经验教训,徐麟带领团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超导材料来构建磁场发生器,这种材料能够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提供超乎想象的稳定磁场。同时,优化了激光脉冲的调制算法,使其能够更加精准地与量子态粒子相互作用。
新一轮的实验开始了,整个实验室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徐麟亲自站在控制台前,双手沉稳地操作着各种指令,眼睛紧紧盯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变化。随着倒计时结束,一束柔和而精准的激光束射向放置在真空舱内的样本——一块从犯罪现场残留的带有神秘符文的金属碎片。这一次,奇迹发生了,量子态存储装置成功启动,金属碎片的微观粒子在量子场的笼罩下,缓缓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叠加态。监控数据显示,所有的物理特性、化学结构信息,甚至是那神秘符文所蕴含的微弱能量波动,都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在外界施加各种模拟干扰源的情况下,量子态依旧稳定如初。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队员们激动地相拥庆祝,这一刻,他们历经无数艰辛,终于迈出了量子态证据保存技术的关键一步。但徐麟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距离真正能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他们面临的是如何实现量子态证据的便捷提取与验证。传统的检测手段在量子态面前完全失效,必须开发出与之匹配的全新技术。徐麟再次陷入沉思,他翻阅了大量古籍资料,意外地从一本古老的东方玄学典籍中获得灵感。书中记载的一种“灵犀感应”之法,类似于通过特殊的精神频率连接不同时空的信息,这让他联想到是否可以利用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实现远距离、非侵入式的证据读取。
经过反复试验,徐麟团队设计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解码器。它能够发射特定频率的量子纠缠波,与存储在量子态中的证据粒子建立瞬间连接,然后将信息以一种直观、可解读的形式反馈回来。为了验证这项技术,他们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演示。在法庭上,法官、陪审团以及各方律师齐聚一堂,现场气氛庄重而严肃。徐麟站在证人席上,手中拿着一个小巧的量子存储终端,里面存放着一起复杂星际走私案的关键证据——一块经过加密处理的晶体芯片。当他启动解码器,法庭中央的全息投影瞬间亮起,呈现出芯片内部微观结构的三维图像,每一个分子键的连接、每一个数据存储单元的内容都清晰可见,甚至还还原了犯罪分子在芯片上留下的细微操作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了定罪的铁证。整个演示过程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他们亲眼见证了这项技术将如何彻底改变司法证据的呈现与采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