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三辞三让,儿臣痛苦万分(第一更)(第2页)
如果后世都能够继承这一传统,那么大唐的江山之稳,将会是任何一个王朝都难以比拟的。
……
李承乾叩首在地,相较于继承皇位的事情,将来彻底将皇位争夺的隐患提前消灭,这才是让李承乾动心的。
古往今来,有那么几位皇帝,世人都称,如果他们能够早死就好了。
汉武帝如果早死十年,他晚年那些让他名声毁谤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杨广如果早死十年,在东征高句丽之前就死的话,以他在对外战争中的胜利,足够他在历史上称一声明君。
李隆基如果早死二十年,安史之乱或许不会那么惨烈,甚至他若是早死三十年,死在开元末年,而没有天宝,他就是天生圣人,三代之内的帝王第一人,便是汉文帝也难以媲美。
乾隆如果早死三十年,或许他的大清不会在他国入侵的时候,毫无抵抗之力,他也会和他老爹雍正一样贤明。
当然,也可能是大清会更早些灭亡,中华就不会遭遇百年苦难。
千古以来,唯有一个人,在上苍的垂怜下,在最恰当的时候,走了。
便是如今坐在御榻上的他的父皇。
李承乾微微闭眼,他刚才说的那番话,多少是有些真心的。
人到了六十岁,精力下降,贪图享乐,尤其是皇帝。
如此对朝政不利,对天下不利,对整个王朝都不利。
所以及时的退位,对皇帝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起码现在李承乾是真心这么想的,毕竟他现在才二十多岁,距离六十,还有三十多年。
至于老了怎么想,就看朝臣和太子能不能“说服”他退位了。
能“说服”,退位也好,毕竟他不是李隆基那种太刚愎自用的人。
“天下艰难,儿臣难负其重,请父皇收回成命,以全天下拳拳之心。”李承乾再度叩首。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看着满殿跪着的群臣,目光落在李承乾的身上。他心中轻叹一声。
他能看的出来,一开始,太子的确被他要退位的事情给震惊到了,接下来,他也准确的捕捉到了他给的信息,给出了回应,但这句话一出,就等于太子接受了他要退位的事情,也就是说,太子的心里还是有坐上这个皇位的想法。
一时间,李世民的心底情绪无比的复杂。
但从太子那句话说完开始,一切便已经开始走程序了。
“朕心已定,太子便不必再说了。”李世民平静的摇摇头,目光看向坐着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群臣之中,唯一一个站着的他,他转过身,对着皇帝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有理,请陛下收回成命。”
“朕躬艰难,于国事不利。”李世民再度摇头。
群臣默然起来。
终于,礼部尚书李道宗站了起来,对着皇帝拱手道:“陛下,普天之下,亿万黎庶,皆敬仰陛下仁德,陛下若是退位,等于他人失却父母,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等请陛下收回成命。”群臣虽然跟着开口,但心底已经沉到了极致。
因为话到了这里,皇帝的退位已成定局,他们的心底一片的茫然。
皇帝退位太上皇,坐在皇位上的便成了太子,虽然这些年,他们已经习惯了太子代理皇帝处置朝政。
但那是因为有皇帝在上面压着,所以他们才能安心理事,如今没有了皇帝在,太子……
太子还会如以前一样吗
“不用劝了,朕心已定。”李世民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承乾,从贞观元年开始,你就是太子,到如今已二十年了。
从十年起,你就开始监国理政。
尤其是近五年以来,朕对外征战,身体养病,天下朝政都是你在处理。
上下相谐,内外相应,朕以为你可以担负天下。”
李承乾的呼吸稍微一停,随即再度叩首,坚定的说道:“父皇此言,实在折煞儿臣,父皇为君,儿臣为臣,儿臣所做所为,都是臣子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