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海底隧道(第2页)

“关键是剩下数量更多的权贵团体和民间团体。”

稍微梳理了一下里边的关系。

感到大为头疼的苏武,决定把这些繁琐的事情,都交给地下2层的参谋团去负责处理。

他自己则仅仅只对其设置了一条基本的底线。

“那些物资。”

“虽说不能强行没收。”

“但是在这种城市都快要覆灭的特殊时期,最终征收95%以上的资产税,应该问题不大。”

“剩下的就看参谋团的自由发挥了。”

确定了物资归属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转移。

整个镇海市拥有3800万人口,数亿吨的物资。

苏武想要全部吃下。

凭借他目前手头数量有限的工具。

就不能再简单的采用空运和陆地运输的办法。

需要另辟蹊径。

视线在镇海市的避难所结构图上,巡视了一会儿。

苏武最后将目光,放到了其中几处已经被海水淹没的出口位置。

镇海市所在的浅海区。

平均深度约在50米左右。

其中最上面的冰层厚度,在7米到8米之间。

下方则是仍然呈液态的海水。

相比于在冰层上面活动,又或者在冰层中凿冰穿行。

在仍旧保持零度左右的温度,也没有太大暗流涌动的海水中。

建造出一条运输物资的隧道,难度无疑要低很多。

也更加的安全。

“快速水泥前后只需要三分钟时间,就能凝固成型。”

“2到3毫米的厚度,就足以抵御50米深处的水压,以及一定强度的地震。”

“完全具备在海底建造隧道的条件。”

“然后隧道内可以铺设轨道,使用地铁列车进行运输。”

苏武一边思索着,一边直接就着全息地图,在上面进行模拟演算。

最终发现,这条思路的确可行。

整个镇海市,目前保留有超过7000辆地铁列车。

如果能全部利用起来。

一趟就能运输超过2000万人。

两趟下来,就可以把镇海市所有居民全部运送到海岸上。

而物资运输方面。

由于地铁列车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专门运输物资。

单列的运输能力仅在500吨左右。

一趟下来,最多只能运输300多万吨的物资。

可由于列车本身行驶速度极快,在没有干扰的海底隧道中,足以达到7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实际转移物资的效率,同样不低。

完全可以充当主要运输工具。

“就这么办吧。”

确定理论上没有问题。

苏武立刻把它转化为行动计划。

分发给了人工智能,参谋团,以及镇海市的管理层。

随后,仅仅半分钟后。

在以人工智能为主的主持下。

整个镇海市,都开始围绕着这份计划运转起来。

每个居民区中,大量的居民被告知收拾随身行李,前往指定的广场和办公大厅。

他们将在那里领取排队号码和接受安检。

然后符合标准的人,会被带领到几座正在临时建造的车站里。

等待登上地铁列车。

总数量达到数十万的工人和退役士兵,被组织起来。

一部分打开荒废已久的避难所仓库。

对仓库内已经沉睡了大半年的列车进行检修和唤醒。

并顺带将仓库里的铁轨部件,分批运输出去。

一部分前往7座已经被海水淹没的避难所出口位置。

拆除附近原有的设备和围墙,建立大型的临时列车车站和物流转运仓库。

还有一部分,则重新投入到工厂之中。

尽最大可能的将金属原材料,切割成更多的铁轨部件。

镇海市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上百公里之远。

单凭库存的铁轨部件。

搭建出一条一来一回的双向循环轨道,都十分勉强。

更不用说铺设更多铁轨。

不过好在,这毕竟只是临时使用。

对质量的要求不高。

生产的难度直线降低。

预计即使没有苏武的支援,单凭镇海市本身工厂的生产力。

也足以生产出足够数量的铁轨部件。

而在镇海市这边忙碌的时候。

苏武的农家小院,也没有闲着。

数以千计的机器人,开始将一条小型的快速水泥生产线打包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