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杀,开始整治官场(第2页)

 自古以来,边军都是出了名的能打,虽然云朝的吏治已经糜烂,虽然军队里面也滋生各种贪污,但是青州毕竟和草原接壤,镇州的兵马岂能没有战斗力。

 ……

 由于万人大军的驻扎,泾县越发吸引百姓,随着大股大股的移民潮,小小县城已经不堪重负。

 渐渐的,城外开始有人搭棚子,这是迁徙的百姓因为没钱在城中落脚,所以就地安家搭个棚子居住。

 任何事情一旦有人干,必然会出现效仿者,当城外出现第一个棚子的时候,仿佛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百姓不断涌入!

 棚子不断增加!

 从县城到杨家村,路途差不多二十里,而这二十里的地域上,处处可见临时搭建的小房子。

 由此可见,迁徙来此的人数真是庞大啊。

 如今的泾县衙门,已经升格为府城衙门,各个官员全都忙的焦头烂额,下面办事的小吏更是跑断了腿。

 最累人的就是统计之事……

 每天,小吏们早早就得出门,奔走泾县和杨家村之间,登记造册新来的迁徙者,一忙就是一天,黑灯瞎火才回家。

 然而忙忙碌碌一天,第二天又得赶紧出门,再次去登记造册,因为一夜之间又来了很多迁徙者。

 而随着小吏们的统计,累加起来的数字飞速暴增,那暴增的数字之快,让官员们全都咋舌。

 一万人……

 三万人……

 五万人……

 十万人……

 当迁徙人潮终于开始消退,渐渐不再出现新的增长时,整个泾县涌入的百姓,人口数量已经突破十五万。

 吓人啊!

 十五万!

 泾县原本有民三万,后来江淮流民四万,再后来应州被狼族屠杀,又有躲避兵灾逃来的三四万。

 这所有的人口,汇聚成庞大数字,竟然达到二十五万人,汇聚在了一县之地。

 有官员开始恐慌,担心会出现问题,于是连续提出建议,意图驱赶迁徙的百姓。

 但是这些官员很快发现,大家的建议全都被驳回……

 新任知州杨一笑,不但不采纳建议反而下达了一个命令……

 “县界不得防守,欢迎百姓迁徙,任何官员胆敢阻碍此事,当场剥下官服打入大牢。”

 这个命令的口吻,透着强硬的态度,那些府城官员十分不满,竟然仗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聚众上书。

 不但上书,而且上奏!

 他们一边给杨一笑上书,全体官员抱团一起施压,同时又各自书写奏疏,派人送去京师进行参劾。

 按他们的想法,杨一笑会退让。

 毕竟治理之事离不开官员,整个青州治下有十几个县,如果杨一笑把他们都得罪了,谁还会用心用力的帮他治理,一旦大家都撂挑子,整个青州必然乱。

 想法,是好的!

 结局,是惨的!

 送往京师的参劾,确实出现在了朝堂,并且朝中的大佬们也有人帮忙说话,意图让这些官员的参劾奏疏能够起效。

 然而,新登基的陛下对此只有一个答复:

 “青州,属于河北路,乃济王之封地,当由济王执掌。”

 “所涉诸事,转由济王,朕这里就不掺和了,他们翁婿商量着办。”

 谁也没想到,新皇帝一推二六五。

 啥叫朕就不掺和了?

 啥叫他们翁婿商量着办?

 这岂不是说,整个河北路成了诸侯国,而他们所在的青州,则是河北路的诸侯州?

 不妙,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