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过年如过关(第2页)
在实力不占优,甚至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之下,盟会成员作出如此的妥协、退让,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了。是啊,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是很难得到的。
至此,我们所希望的,也就是那些掌权者能够信守承偌了。但是,袁世凯真的能够不负国民之公意,多做些有利于共和的事情吗?
和这共和有关的一些事情,都还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至于以后将如何演变,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在此就先放下吧?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想了很多,很多。要说这金陵城,我们首先就想起“六朝古都”的说法。这其中,我想得更多的,是和南朝宋相关的一些事情。将近一千四百年前,当刘裕坐拥半壁河山之后,他想起了继续北伐。然而,天不假年,登基不过三年,他就驾崩了。于是,对于他来说,北定中原,也就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他之后,试图北伐的人,也一再以失败告终。直到距今五百多年以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再次举起北伐的大旗。这一次,前线有徐达等人冲锋陷阵,后方有朱元璋总揽军机,于是,这一次,终于成功了!这在两千多年的王朝历史上,尚属首次!
前面想了这么多,其实,这也是我也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思。
如果北方那帮人反对共和,不愿议和,那么,我们这一代人,不管愿不愿意,都是要目睹一场新的北伐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帝逊位,袁世凯赞成共和,故国神州,也就能够免去了一场血雨腥风,使黎民百姓免受纷飞战火之苦,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战火硝烟,后人看历史,或许会有精彩刺激、扣人心弦之类的感觉,不过,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能够“铸剑为犁”,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吧?至少,我并不热衷于血雨腥风、硝烟战火。
如今这样一个暮春的午后,当硝烟已然散去,至少,我们这一行四人,能够在金陵城的郊野之外,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闲庭信步一般地四处走动着。以后的日子里,都能够这样,我也算知足了。
清帝选择在过年之前逊位,或许,也有着自己的考虑吧?
过年如过关,在年前退位,就不会再去考虑什么了,也不会再有人来找自己的麻烦了。也就是说,可以安安心心地过年了。年前,还是九五之尊。卸下那顶皇冠之后,倒是轻松了不少了吧?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要不再亏欠什么,一些重要的事情,能够在过年之前完成,也算是一件好事了。人道是“无官一身轻”,作为一个最大的官,一旦卸任,也算是某种难得的轻松了吧?这世界,原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征战杀伐。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从北边回来之后,只要一想起那些重要的事情,都已经办得差不多了,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还真是蛮不错的啊!奔忙了好几年之后,现如今,总算可以稍稍轻松一下的了。
只可惜,在这个传统的佳节里,彭家珍的身影,再也不会出现了。而此前,像徐锡麟、秋瑾等仁人志士,他们也没能够等到这一天。是啊,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想起他们,我的心情,也会变得沉重起来。此前,到那个古轩亭口去的时候,我也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些人以为,食用蘸了鲜血的馒头,可以治痨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像秋瑾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所想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然而,有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是那么的麻木,只想着蘸了犯人鲜血的馒头,可以治病。于是,这些仁人志士,并不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反而成了某种药引。
其实,我也想知晓,那样的人血馒头,是否真有相应的疗效?在那样的一个故事之中,到底是谁生病了呢?相信那些刽子手,去买那样的人血馒头,其本身,或许更是某种病吧?只可惜,在当年的那种情形之下,能够意识到这一切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在那样的日子里,夜色如晦,我们盟会里的那些仁人志士,他们不仅要承受流血牺牲,而且,还要背负不少误解和谩骂。由此也不难想象,一场启蒙,一场开通民智的启蒙运动,依然是迫在眼前的,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